今天是: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湖北军民融合

首页 >要闻 >融合要闻

航天“湖北队”掘金“太空经济”

2022-12-30 16:20:14

来源:湖北日报

星辰大海,逐梦起航。

12月29日至30日,第八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隆重举办。该论坛创立于2015年,是国内首个商业航天领域的专业化论坛,已在武汉连续举办七届。本届论坛以“商业航天赋能新业态开放共赢筑梦大航天”为主题,云集多家行业优势企业,新思新势、融汇共享,新时新果、聚力共荣,彰显商业航天产业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广阔蓝图。

“十四五”期间是航天产业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当前中国航天事业进入新时代,世界航天呈现太空经济新业态,正在引发和推动传统航天领域发生深刻变革,商业航天对于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已成为全球航天产业新的增长点。湖北在商业航天领域的基础研发、商业化运作等方面已形成一定影响,走在全国前列。

政策支持有力,产业大省迈向产业强省

2015年被视为中国商业航天元年。

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自2015年以来保持高速增长,2017年至2024年年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预计2024年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达2.34万亿元。

在商业航天领域,中国和美国已形成一定市场规模。20世纪80年代,美国开始推进航天商业化,马斯克成立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时,该产业在美国已发展得较为成熟。中国商业航天虽起步较晚,但在政策扶持、资本加持和市场需求牵引下,发展态势如火如荼。

据统计,中国商业航天的注册企业已逾370家。过去7年间,在运载火箭、卫星应用等领域均已出现头部企业,已形成国家队与民营派互补的格局,发射次数、发射载荷质量和在轨卫星规模均居世界前列。

在本地产业基础、政策支持和商业环境的驱动下,北京、西安、上海、武汉等多个城市相继出台商业航天领域政策规划,加快商业航天布局。

省委军民融合办副主任袁善谋介绍,湖北航天产业创新动能集聚、制造体系完备、场景资源丰富,近年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襄阳航天固体推进剂研发基地和宜昌商业航天动力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快舟系列固体运载火箭已成功完成20次发射,卫星柔性智能生产线已建成。特别是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发有序推进,我省航天产业发展逐步迈入快车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作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具体举措,省委、省政府决定聚焦突破性发展五大重点优势产业,推动湖北由产业大省加快迈向产业强省,并由省委军民融合牵头负责高端装备产业推进工作。

《湖北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推进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建设,发展低成本、系列化固体运载火箭,探索研制绿色新型液体运载火箭,面向微小卫星提供廉价快速、响应灵活的商业航天发射服务,带动相关产业聚集发展。发展卫星平台及载荷,突破小卫星、微纳卫星、卫星组网等核心技术,发展全系化卫星,建成我国商用卫星研发制造基地,构建卫星互联网、天基物联网应用生态圈。围绕航天发射及地面设备、北斗导航、授时和智能终端等,形成航天地面设备制造产业集群。

省委军民融合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建设航天强国的战略部署,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突破性发展高端装备产业的工作部署,聚焦聚力航天产业,重点突破大推力固体、液体火箭发动机等一批核心技术,做大航天动力总装、运载火箭及发射服务、卫星研制及数据应用、航天地面装备等产业规模,布局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亚轨道飞行器、低轨通导遥一体化卫星星座等未来产业,推动湖北航天产业突破性发展,助力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

全产业链布局,航天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近年来,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航天产业规模日益扩大,以商业运载火箭、低轨互联网星座、商业卫星为代表的商业航天产业呈现新的发展态势。

12月7日,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行云交通VDES试验卫星“航天金租1号”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作为快舟系列固体运载火箭家族新成员,该型火箭能更好满足卫星规模化、高密度、快速发射的需求,将有力带动我国固体运载火箭及其动力技术发展。

2022年1月,国务院新闻办发布《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

《2021中国的航天》指出,将研究制定商业航天发展指导意见,促进商业航天快速发展。商业航天从无到有,如今已是年均增速已超20%、规模超万亿元的庞大产业。

目前,我国在轨工作的卫星超过600颗,位居世界第二,但是相比美国近3000颗在轨卫星,还有明显差距。

省委军民融合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从火箭制造、卫星研制,到太空数据应用,湖北正加快航天全产业链布局,掘金“太空经济”。

此次发射的行云交通VDES试验星由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牵头,航天行云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抓总研制。该星将为我国水上交通领域卫星通信服务的商业化探索奠定基础,VDES系统建成后将为海事领域的水上应急通信、安全监管、主权维护等提供保障。

“在卫星物联网的关键技术验证及重点行业试点示范应用方面,行云公司走在全国同行业前列,产品投入市场,赢得一片叫好。”航天行云科技有限公司测运控中心部长皮本杰说。

自2020年8月以来,行云公司陆续实施卫星物联网试点示范应用,在保障我国“一带一路”国际货运安全、第三极科学考察数据采集回传、国家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提升、海洋强国建设等方面初步展现了航天高科技力量的强力支撑。

作为“十四五”湖北省“四大重点基地”之一、武汉市“965”六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之一,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正在打造商业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位于基地的火箭产业园、卫星产业园、行云天基物联网项目测运控中心已相继投入使用,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运用和空天大数据创新中心为重点的航天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形成。

如今,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北京遥感设备研究所、贵州梅岭电源有限公司、北京吾天科技有限公司等10家单位签约入驻武汉卫星产业园。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入驻园区,成立院士工作站,为航天基地发展再添“最强大脑”。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始终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主动谋划新领域新任务,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航天科工二院空间工程公司总经理邹广宝介绍,2021年湖北航空航天工业产值近600亿元,太空领域“湖北队”已形成一定影响。

2021年5月13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我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完成首星下线,实现卫星生产效率提高40%,单星生产周期缩短80%,正式拉开我国卫星低成本批产序幕。

邹广宝透露,公司正基于卫星批量制造与高密度发射特征,开展一项低成本创新工程,推动实现卫星成本降至当前20%以下,研制周期减少到半年,批量生产周期缩短至2个月以内。

商业化提速,卫星应用产业全面发展

通过一块屏幕,可随时随地掌握田间农作物的长势。

12月27日,十堰市郧阳区柳陂镇安阳镇,湖北绿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打开珈和地事通平台,作物种植结构、成熟度、土壤湿度等各类遥感监测数据一目了然。

“大范围人工监管十分困难,珈和地事通产品可及时解决该问题,它的卫星遥感监测区域广、获取速度快,可做到5到10天更新一次影像数据。今年我们还与北大荒集团旗下梧桐湖农场、鹤山农场等多个农场展开合作,为其提供遥感数据服务。”武汉珈和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冷伟介绍,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可提供更精准的遥感大数据服务,为农业农村实现节本增效、增产增收。

武汉珈和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智慧农业,是一家基于智能技术解读影像看清地球的大数据分析应用科技创新企业。今年8月,珈和科技宣布完成由集富亚洲领投的数千万元融资。该轮融资主要用于建立市场团队,加速新一代产品的落地推广。

卫星应用产业是国家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在湖北,基于卫星数据做高清地图的企业和科研院所超过100家,在森林和土地资源利用、城市管理等方面开展了广泛应用。头顶的卫星数量越多,地面能接收到的数据就更全,应用才会更广。

“越来越多的遥感卫星上天,逐步夯实下游遥感数据应用的基础设施。基于遥感卫星数据分析,还能为期货公司提供全球大宗农作物的生长状况、产量预估等服务,支撑他们做期货的投资;在农业产业链领域,也可以与农资公司、农业物联网公司等进行业务合作。”冷伟说。

商业化的应用也让以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卫星应用为基础的航天基础产业,以卫星导航、卫星通信、卫星遥感为核心的卫星应用业不断得到发展。

12月31日,中国(赤壁)·中试谷智能无人系统测试基地在咸宁赤壁市破土动工。中国科学院龚健雅院士出席仪式表示,基地契合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需求,主要用于无人驾驶汽车、无人机、无人船甚至机器人检验,攻关高精度定位技术,开展技术竞赛、学生实习和科普展览。

随着北斗系统全球组网成功,北斗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践行者,成为新时代我国重点推动发展的高科技新兴产业。

武汉依迅北斗时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运用“5G+北斗+AI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自研智慧环卫、新能源汽车、智能交通等产品和解决方案已服务众多政企用户。

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吉奥时空,在国产GIS软件道路上引领技术发展,创造了一系列国际、国内领先的产品,拥有院士工作站、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产学研创新平台。

中地数码集团研发的新一代全空间智能GIS平台,实现超大规模地理数据的存储、管理、分析和应用,为用户提供持续、稳健、高效的GIS技术支撑。

根据《湖北省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末全省北斗产业总规模达到1000亿元,培育出3家至5家具有带动性和引领作用的领军企业,孵化70家以上创新活力强的高成长企业。

截至2021年,湖北省北斗产业相关企业共计730余家,北斗卫星导航核心产业及关联产业总规模达5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