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湖北军民融合

首页 >要闻 >项目推进

“十四五”期间,湖北稳中蓄力,加快掘金太空步伐—— 千亿级航天全产业链集群“点火起飞”

2021-04-28 15:05:56

来源:产业发展处

    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图片由火箭公司提供)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许旷 通讯员 杨泽新

嫦娥探月、北斗组网、“天问”奔向火星……太空探索永无止境。

4月24日是第六个中国航天日,主题为“扬帆起航、逐梦九天”。

“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当前,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探索浩瀚宇宙的伟大事业行稳致远,航天梦想实现的脚步越来越近。“十四五”期间,我省航天产业将稳中蓄力,倾力打造千亿级航天全产业链集群。

做大做强

航天全产业链集群

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完成9次发射,行云卫星β阶段建设稳步推进,卫星智能制造线可“年产百颗、产值百亿”……

“十三五”以来,我省航天产业特色化、融合化、集聚化发展成效明显,拥有一批航天核心技术和产品。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是国家发改委批复的三大国家级航天产业基地之一,在商业航天领域走在全国前列。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快舟火箭产业园内,一期综合厂房内干净整洁,数字化生产线设备已安装完成。

“将来能同时进行3到4发火箭的总装测试,火箭从生产到发射更高效,可形成年产20发固体运载火箭的总装测试能力。”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总装总调中心有关负责人说。

今年初,航天科工二院空间工程公司研制的我国首条批产卫星智能生产线,转入现场试运行阶段,可实现卫星批量定制化生产,设计产能目标为年产240颗小卫星。

首条卫星智能生产线,位于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卫星产业园的航天器智能制造中心,通过采用智能制造先进技术,可实现生产过程精准感知、关键工序质量实时控制、制造全过程数据采集与控制等功能。

“争取早日形成卫星规模化智能生产,全面提高卫星生产线的智能制造能力,助力推进制造强国建设,为‘新基建’发展持续赋能。”空间工程公司总经理邹广宝说。

航天技术便捷百姓生活

观“风云”、知天象,用“北斗”、不迷茫……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航天高科技悄然幻化成“身边的科技”,便捷百姓生活,让全民共享航天发展最新成果。

飞在万米高空,打开手机可随时下载想看的电影;置身荒漠海域,可与千里之外传递音讯……2025年,这一切都有望成为现实。

2020年5月12日,“行云工程”首发星“行云二号”01星、02星成功入轨,“湖北造”全国首个天基物联网正式启动组网计划。

“行云工程可有效解决地面通信盲区难题,目前α阶段建设任务已圆满完成,正进行β阶段12颗卫星的研制,将在年内择时分批发射,可提高星座重访能力,提升传输频率及质量。”航天行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萧磊说。

截至目前,行云公司已与38家企业签订测试协议,在集装箱、地灾及气象行业,共形成10余款联合开发终端产品。

随着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锂电池安全成为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位于襄阳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四院42所依托航天固体动力技术,研发出锂电池火灾抑制器。

“要将航天技术成果转化应用,造福于民。利用航天固体动力技术,能研制性能更好的消防新产品,淘汰旧产能,助力消防改革和产业升级。”该项目负责人鲁锐华说。

“十四五”湖北航天产业

迈向千亿级

2月21日,航天科工商业航天动力产业园在宜昌市正式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50亿元,将建设固体动力研发、生产制造及总装测试等,并引进相关航天动力关联企业,打造产业集群。

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将服务于全球商业航天市场,预计可实现年产值8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

“该项目不仅推动宜昌精细化工产业升级,更让我省航天产业链更完备,增强区域竞争优势。”省委军民融合办有关负责人说,“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做大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航天产业位列其中。

该负责人介绍,近日,我省印发《湖北省制造业产业链链长制实施方案(2021-2023年)》,把航空航天产业链作为全省16个重点产业链之一,加强组织领导和服务保障,《湖北省航空航天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也即将发布。

“进一步支持提升航天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在运载火箭、卫星应用等领域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行业骨干企业,努力打造百亿级龙头企业。”该负责人说,预计到2025年,全省航天产业形成布局合理、产业链条基本完备、拥有一定自主创新能力的良好生态,产业发展水平进入全国前列,行业产值规模达到千亿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