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首页 >信息公开 >通知公告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未来实验室2020年度自主创新联合基金项目指南(第一批)发布及项目申报受理通知

2020-06-22 14:53:24

来源:平台运行管理办公室

01104317-X-0-2020-000029 发布日期 2020-06-22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平台运行管理办公室
主题分类 其他 航天 第二 未来 实验室 2020 自主创新 联合 基金 发布 通知

未来实验室现公开发布2020年度自主创新联合基金项目指南,并开始受理项目申报,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定位

未来实验室2020年度自主创新联合基金研究方向重点瞄准人工智能、新概念系统、新概念飞行器领域的前沿颠覆性技术,项目研究周期原则上不超过一年。

二、申报要求

(一)申报单位

1.申报单位面向国内高校、中国科学院等学术研究机构。

2.申报单位必须与合同签订单位一致。

3.原则上不允许多家单位联合申报。

(二)申请人

1.科研人员必须依托有关单位申报,不接受以个人名义申报的项目。

2.申请人应至少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国内具有博士学位的正式科研人员。

(2)副高级职称(含)以上的科研人员。

(3)博士后须经合作导师推荐确认,并保证出站前完成项目结题。

3.作为项目负责人同时承担未来实验室联合基金项目原则上不得超过1项。

(三)申报内容

申报项目须满足指南条目所列研究内容、牵引性指标、研究周期、经费限额等要求。项目名称可以与指南条目名称一致,也可在其基础上自拟,但名称应具体、清晰、科学内涵明确。申报内容严禁涉密。

(四)其他要求

1.联合基金项目知识产权归未来实验室和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共有。

2.经费使用依据国家财政部于2019年3月5日制定印发的《国防科研试制费管理办法》(财防〔2019〕18号)要求执行。

3.申请人务必提前和实验室项目指南发布人联系对接,咨询理解指南具体需求。

三、申报材料要求

(一)申报材料

申请人填写《未来实验室联合基金项目立项申请书》,并提交以下材料:

1.电子版光盘1份,含《未来实验室联合基金项目立项申请书》Word和PDF格式各1份。

2.《未来实验室联合基金项目立项申请书》双面打印纸质盖章版2份。

3.申请单位营业执照或法人证书复印件。

4.申请材料保密审查证明。

(二)命名规则

建议书命名为“2020联合基金-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请单位-申请人”,例如“2020联合基金-项目1-变化环境下的多智能体强化学习技术-浙江大学-张三”。

(三)截止时间:2020年7月24日。

(四)申报材料提交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永定路50号航天二院东院99号楼二层未来实验室管理办公室。邮寄地址:北京市142信箱21分箱99号楼二层未来实验室,只接收EMS。

(五)管理办公室联系人:

肖  柯,010-88525158

王智斌,010-88525156

四、申请、立项流程

(一)申请人按照要求提交未来实验室联合基金项目立项申请书。

(二)未来实验室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初筛,通过初筛的项目参加立项答辩。

(三)确定立项的项目在“中国航天科工二院未来实验室”微信公众号公示,公示时间为5个工作日。

(四)立项项目申请人按要求编写项目合同书,经申请单位审批加盖公章后提交至未来实验室管理办公室作为立项依据。修改完善的立项申请书作为合同的附件。

平台办链接:http://www.xjjszh.org.cn/tzgg/HZ80808172c4fcfb0172daabaa3b0af4.shtml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未来实验室自主创新联合基金项目2020年度(第一批)指南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未来实验室2020年度自主创新联合基金项目共11项,项目指南具体内容如下:

项目1. 变化环境下的多智能体强化学习技术

研究目标:

针对多智能体博弈对抗场景存在多智能体异构、智能体数量变化、系统外部环境参数变化的问题,开展变化环境下的多智能体强化学习方法研究。通过设计适用于智能体异构、数量变化的强化学习架构,增加多种外部环境的训练场景提高强化学习的泛化性能。在对抗双方结构不同、数量变化、多种系统外部环境的多智能体对抗场景下,学到具有较强对抗性能的强化学习策略,提高多智能体系统的博弈对抗性能,完成相关算法设计及功能验证。

研究内容:

(1)适用于智能体数量变化的强化学习架构;

(2)针对智能体属性异构情况下的自适应强化学习策略;

(3)系统外部环境模型和参数变化情况下的自适应强化学习策略。

牵引性指标:

(1)提出变化环境下的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算法;

(2)在2-3个不同环境下验证算法的泛化性能;

(3)在典型对抗场景下算法性能达到SOTA水平。

成果形式:

(1)报告:研究报告、结题报告;

(2)模型:提供数学模型及相关代码;

(3)论文与专利:SCI收录或CCF推荐论文1篇、专利1项。

研究周期:

2020年8月~2021年7月。

经费限额:不超过40万元。

联系人:曲徽,010-68385106。


项目2. 连续学习模型及鲁棒性评估技术

研究目标:

针对连续学习的鲁棒性问题,基于神经网络对抗算法,开展攻击主流的连续学习算法的对抗攻击策略、算法受攻击时的鲁棒性等研究,分析鲁棒性关键影响因素,设计针对连续学习鲁棒性的评估方法与更具有鲁棒性的连续学习模型及算法,完成算法验证。

研究内容:

(1)面向连续学习模型的攻击策略研究;

(2)针对主流连续学习模型鲁棒性的测试任务和评价指标设计;

(3)主流连续学习模型鲁棒性关键因素分析;

(4)更具鲁棒性的连续学习模型及算法设计。

牵引性指标:

(1)设计针对连续学习过程的有效对抗攻击策略,实现模型连续学习性能下降不低于20%;

(2)完成至少对两种主流连续学习算法的鲁棒性评估方法设计与评价;

(3)完成对连续学习算法鲁棒性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4)完成具有攻击鲁棒性的连续学习模型及算法设计。

成果形式:

(1)报告:研究报告、结题报告;

(2)模型:提供数学模型及相关代码;

(3)论文与专利:SCI收录或CCF推荐论文1篇、专利1项。

研究周期:

2020年8月~2021年7月。

经费限额:不超过40万元。

联系人:孙科武,010-68385100。


项目3. 基于多源感知数据融合的识别技术

研究目标:

针对单一传感器获取环境信息较为局限,场景适应性差、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鲁棒性不强以及识别性能较差等问题,开展基于可见光、激光雷达以及红外数据融合的环境感知研究,突破复杂环境下融合多源感知信息的目标识别模型,并使模型有较强的可用性和鲁棒性。

研究内容:

(1)面向可见光、红外与激光的多源数据融合方法研究;

(2)针对典型应用场景的多源数据融合识别模型研究;

(3)多源融合识别模型鲁棒性研究。

牵引性指标:

(1)提出面向多源数据融合算法;

(2)针对3种多源异构数据验证算法的泛化性能;

(3)在典型应用场景下,相比现有单源识别方法,所提多源数据融合识别算法的识别准确率提升不低于10%。

成果形式:

(1)报告:研究报告、项目结题报告;

(2)代码:多源数据融合、融合多源数据的识别模型等源代码;

(3)论文与专利:SCI收录或CCF推荐论文1篇、专利1项。

研究周期:

2020年8月~2021年7月。

经费限额:不超过40万元。

联系人:董博,010-68385111。


项目4. 基于动态视觉传感器的高帧频感知技术

研究目标:

针对受传统帧率传感器感知速度较慢、动态响应范围小等制约而导致高速运动目标探测速度较慢、识别性能不佳的问题,开展基于低功耗动态视觉传感器的快速探测识别技术研究,重点研究基于脉冲事件的目标特征快速提取方法、快速鲁棒识别模型、脉冲感知识别系统研究,突破快速、低功耗、高精度的感知能力,构建相应的脉冲感知识别系统样机,完成功能验证。

研究内容:

(1)面向动态视觉传感器的数据特征提取方法研究;

(2)针对典型应用场景的脉冲神经网络鲁棒识别模型研究;

(3)脉冲感知识别系统样机研制与功能验证。

牵引性指标:

(1)提出动态视觉传感器的数据特征提取算法;

(2)提出脉冲神经网络鲁棒识别模型算法;

(3)设计脉冲感知与识别系统样机,实现目标识别处理速度≥100Hz、目标识别准确率≥90%。

成果形式:

(1)报告:研究报告、项目结题报告;

(2)代码:面向动态视觉传感器的数据特征提取算法、脉冲神经网络识别模型等源代码;

(3)样机:脉冲感知与识别系统样机;

(4)论文与专利:SCI收录或CCF推荐论文1篇、专利1项。

研究周期:

2020年8月~2021年7月。

经费限额:不超过50万元。

联系人:张金鹏,010-68385099。


项目5. 先进小型化空间环境模拟技术

研究目标:

针对现有地面模拟环境与空间辐射能谱差异较大、难以同时进行多种粒子协同效应测试、成本高周期长等问题,开展地面测试装置小型化、宽能谱粒子束产生和多类型粒子束生成等技术研究,构建近真实空间辐射环境模拟测试平台设计方案,完成关键技术验证试验。

研究内容:

(1)多粒子宽能谱辐射环境模拟理论研究;

(2)小型化空间辐射环境模拟测试平台方案设计;

(3)近真实空间辐射环境模拟测试关键技术验证试验。

牵引性指标:

(1)粒子类型:质子、电子等;

(2)能量覆盖范围:

质子:0.1MeV~200MeV;

电子:0.01MeV~10MeV。

(3)注量率:

质子:不小于1.5E8/cm2·s;

电子:不小于3E7/cm2·s。

(4)辐照面积:不小于100cm2。

成果形式:

(1)报告:研究报告、试验报告、结题报告;

(2)试验:辐射环境模拟测试平台关键技术验证试验。

研究周期:

2020年8月~2021年7月。

经费限额:不超过40万元。

联系人:周洁,010-68385553。


项目6. 典型器件辐射损伤协同效应仿真技术

研究目标:

针对质子、电子、中子、伽马射线、电磁脉冲等不同类型粒子共同辐照引起的协同效应问题,开展不同粒子类型、不同效应等对电子器件的损伤机理研究,完成多种协同效应条件下的典型器件辐照损伤仿真计算。

研究内容:

(1)多粒子协同辐射损伤机理研究;

(2)典型器件的多粒子协同辐射损伤效应建模;

(3)典型器件的多粒子协同辐射损伤效应仿真。

牵引性指标:

(1)粒子类型:包含且不限于质子、电子、中子、伽马射线等;

(2)典型器件:存储器件、功率器件、光电传感器等。

成果形式:

(1)报告:研究报告、仿真试验报告、结题报告;

(2)模型:典型器件辐照损伤协同效应理论模型;

(3)论文与专利:SCI/EI论文1篇、专利1项。

研究周期:

2020年8月~2021年7月。

经费限额:不超过40万元。

联系人:杨静琦,010-68385065。


项目7. 新原理中子定向发射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

针对小型化定向中子源需求,开展基于自旋极化以及其他机理的中子定向发射技术研究,明确作用机理,完成理论建模和中子能量、束流发散特性等关键参数仿真分析,形成方案设计。

研究内容:

(1)基于自旋极化理论和其他机理的中子定向发射机理研究;

(2)中子定向发射理论建模与仿真;

(3)中子定向发射方案设计。

牵引性指标:

(1)中子能量:不大于20MeV;

(2)定向性:类激光发射的良好定向性。

成果形式:

(1)报告:研究报告、结题报告;

(2)模型:中子定向发射理论模型;

(3)论文与专利:SCI/EI论文1篇、专利1项。

研究周期:

2020年8月~2021年7月。

经费限额:不超过40万元。

联系人:赵宏鸣,010-68385052。


项目8.粒子束在空间与大气中长程传输机理与仿真研究

研究目标:

围绕粒子束流在空间和大气传输中受到的介质作用、束流特性以及地磁场等多种因素,开展电子、质子、氢原子等粒子束在空间与大气中长程传输机理分析与仿真研究;探索大气等离子体通道产生机制及其对粒子束传输的影响,完成理论建模与仿真研究。

研究内容:

(1)粒子束在空间长程传输机理与仿真研究;

(2)大气等离子体通道产生机理与仿真研究;

(3)粒子束在大气和等离子体通道中长程传输机理与仿真研究。

牵引性指标:

(1)粒子种类:电子、质子、氢原子等;

(2)海拔高度:0-1000km。

成果形式:

(1)报告:研究报告、仿真试验报告、结题报告;

(2)模型:粒子束传输模型;

(4)论文与专利:SCI/EI论文1篇、专利1项。

研究周期:

2020年8月~2021年7月。

经费限额:不超过40万元。

联系人:姜来,010-68385686。


项目9. 新体制粒子加速技术

研究目标:

针对传统带电粒子加速器加速梯度低、体积庞大、加速效率低等问题,开展基于新体制的粒子加速技术研究,完成新型轻小型高梯度加速机制的机理分析,针对质子、负氢加速和质子-电子加速后复合,完成仿真计算及加速器优化设计研究,形成基于新体制的轻小型高梯度粒子加速器方案。

研究内容:

(1)新体制粒子加速机理研究;

(2)新体制粒子加速器仿真分析;

(3)新体制粒子加速器方案设计。

牵引性指标:

(1)加速对象:质子、负氢离子等;

(2)粒子能量:不小于100MeV;

(3)加速梯度、能量/质量比等优于现有加速体制。

成果形式:

(1)报告:研究报告、仿真试验报告、结题报告;

(2)模型:新体制粒子加速器理论模型;

(3)论文与专利:SCI/EI论文1篇、专利1项。

研究周期:

2020年8月~2021年7月。

经费限额:不超过40万元。

联系人:朱云亮,010-68385552。


项目10. 飞行器侧向喷流主动流动控制技术

研究目标:

针对飞行器侧向喷流直接力控制带来的侧喷干扰问题,开展喷流角度/气动外形对力干扰因子和推力作用点偏移的影响规律以及流动机理研究,构建干扰规律的数学模型。针对侧喷干扰特有规律以及时变控制方向、时变来流参数等非线性效应,研究并形成一套实时控制喷流角度、气动外形自主变化的主动流动控制策略和方法,完成控制策略和方法验证。

研究内容:

(1)喷流角度/气动外形对力干扰因子和推力作用点偏移的影响规律及机理研究;

(2)喷流角度/气动外形对力干扰因子和推力作用点偏移的干扰规律建模;

(3)实时控制喷流角度的主动流动控制策略和方法研究;

(4)气动外形自主变化的主动流动控制策略和方法研究。

牵引性指标:

(1)影响因素:喷流角度、气动外形;

(2)主动流动控制策略:优于现有控制策略。

成果形式:

(1)报告:研究报告、试验报告、结题报告;

(2)模型:侧喷干扰规律数学模型、主动流动控制数学模型;

(3)论文与专利:SCI/EI论文1篇、专利1项。

研究周期:

2020年8月~2021年7月。

经费限额:不超过50万元。

联系人:李静,010-68385051。


项目11. 面向多模任务的仿生集群自主决策技术

研究目标:

以博弈对抗为背景,针对非对称通信、高动态环境条件下的仿生集群自主决策问题,基于生物群体的智能涌现行为和选择性交互功能,重点开展面向不同任务模态下的仿生集群鲁棒无碰撞、动态构型变换决策等方法的研究,突破多数据融合、自主态势感知、分布式智能决策关键技术,构建集群涌现行为机制下的仿生集群决策模型,完成原理样机研制及验证。

研究内容:

(1)面向复杂任务环境的集群协同态势理解方法;

(2)基于生物应激性行为的多模任务管理策略;

(3)面向集群涌现的行为能力的动态构型变换决策;

(4)仿生集群自主决策原理样机研制与验证。

牵引性指标:

(1)构建面向多模任务的仿生集群自主决策系统框架,支持不少于3种任务模态;

(2)支持不少于500个节点的集群仿真试验;

(3)支持4种以上集群构型变换,变换时间不大于30秒、无碰撞。

成果形式:

(1)报告:研究报告、结题报告;

(2)模型:面向多模任务的仿生集群模型及代码;

(3)样机:仿生集群自主决策原理样机。

(4)论文与专利:SCI/EI论文1篇、专利1项。

研究周期:

2020年8月~2021年7月。

经费限额:不超过50万元。

联系人:李昆鹏,010-68385061。


附件: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未来实验室联合基金项目立项申请书(2020模板).docx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以下简称“二院”)未来实验室是二院的创新特区,是推动二院创新发展的“创意中心、研究中心、孵化中心”。未来实验室统筹开展战略性、前沿性、基础性的技术探索和研究,引领二院前沿创新与应用基础技术发展,打造二院传统领域颠覆创新、战略新兴领域拓展和前沿基础技术培育基地,系统谋划二院未来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