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追求演绎数控加工传奇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周德民
来源:国防工会发布时间:2017-05-04阅读次数:
在美丽的汉水之滨,鄂西北的一家兵工企业里,有一位“了不起”的一线工人。他,就是中国兵器首席技师、江山重工集团十三分厂的一名普通数控操作工——周德民
说他“了不起”,是他凭着对数控加工事业的执着追求,潜心钻研,踏实工作,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中央企业劳动模范”“湖北省劳动模范”“楚天名师”等多个荣誉称号,在平凡岗位上谱写了自己的华丽篇章。他用自己的经历悄然书写了一个从技校毕业的学徒工到一个高级工程师、中国兵器首席技师的传奇故事,更用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创新实践诠释和传承了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
追求技能提升的“拼命三郎”
1991年从技校毕业后,周德民如愿进入江山重工,从事铣工工作。工作中,他总是默默地跟着师傅忙前忙后,也因为他的踏实肯干受到了师傅的格外“关照”,慢慢从一个青涩的学生蜕变为一个技术熟练的技能工人。然而,周德民从未停止自己追求新知的步伐,工作之余他经常到图书馆借阅数控操作和编程相关类书籍,利用一切时间去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2003年,公司组建数控加工车间,周德民通过公开应聘,走上了数控加工中心操作工的工作岗位,成为一名数控操作工人。越是来之不易,越是倍感珍惜。从此,数控中心成了他施展技能的阵地,图书馆、电脑旁留下了他刻苦学习、潜心钻研的身影。凭着这股不知疲倦的钻劲,几年下来,他不仅能熟练掌握FANUC、SIEMENS、MILLPIUS等多种数控系统操作方法和编程技巧,还学会了运用AutoCAD、MasterCAM、UG等计算机软件进行辅助绘图、三维造型及自动编程,为今后的技能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数控加工车间成立之初,加工时遇到问题,必须要查阅大量资料,通过多次试验才能解决。为了摸透数控设备性能,周德民对于车间交付的加工任务从不推托。不仅如此,别人不愿干的“难活”,他都主动揽过来,加班加点去完成。有人觉得他傻,还有人说他瞎逞能。但在周德民看来,每一件别人不愿干的活,往往都有它的技术难点,而每一次攻克难点的过程,也是提升技能的难得机会。很快,他便尝到了“逞能”的甜头。2008年,周德民参加第三届中国兵器职业技能大赛,在决赛中获得了加工中心组第三名的好成绩,一举成名。
追求技术创新的“排头尖兵”
在工作中,周德民为自己定了“四敢”原则:敢想、敢说、敢做、敢为。他始终恪守“四敢”原则,力求高质高效完成工作。在关重工艺的技术革新及技术攻关任务中,他先后攻克军品重点攻关项目15项,完成30项技术革新,解决了200个技术难题,每年节创价值约80余万元。为解决数控刀片费用居高不下的难题,他创新提出“可转位刀片的二次利用技术”,自制刀盘,对旧刀片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使刀片利用率提高了近2倍,每年为公司节约刀具费用10万元以上。
在公司某重要外协项目的加工权争取过程中,周德民负责技术及工艺拆分工作,每天都工作到凌晨以后。试制阶段他更是从单件到总装全程跟踪,先后设计制作出5套工装夹具,破解大型薄壁卷筒零件变形难题;一天一夜不眠不休亲手加工出合格的首件,并将加工步骤、刀具配置、程序参数、作业要领,整理编制成标准作业指导书,用于指导后续加工。经过近一个月的辛勤付出,最终换来了产品的顺利交付、客户的认可。

随着与外界交流的日益频繁,周德民拓宽了眼界,他意识到将先进、成熟的加工技术引入现场,能够大幅提高工作效率。他先后提议引进推广摆线加工技术和插铣法技术,应用于10个产品,1800多个零件的加工,提高加工效率30%,降低刀具费用35%。
二十多年的累积,周德民练就了一身绝活。他总结出“加工中心铣蜗轮特色操作法”“高精度偏心缸套特色操作法”等8项特色操作法,其中,“加工中心铣蜗轮特色操作法”荣获中国兵器集团创新竞赛二等奖,并被命名为“周德民铣蜗轮操作法”……
技艺只有传承才会更有价值。这是周德民始终坚持的理念。2012年,公司组建了“周德民大师工作室”。作为工作室负责人,周德民在解决技术难题、工艺创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以导师带徒的形式为公司培养数控人才。5年来,周德民累计授课300课时,培训200人次,先后培养的17名徒弟,如今都已成为公司数控领域的骨干力量。其中有4人晋升为高级技师,8人晋升为技师,3名获得“兵器技术能手”。2014年由他带领、指导的数控技能团队,获得兵器集团第六届技能大赛数控加工中心操作比赛第8名;2016年,由他的3名徒弟组成的团队获得兵器集团大学生班组长技能竞赛第5名的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