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湖北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群工作  > 工会工作

航天科技42所杨玲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来源:42所发布时间:2019-03-06阅读次数:

近日,从全国妇联传来喜讯,航天四院42所杨玲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杨玲,42所研究员,课题组长,产品总师。自参加工作以来,她始终奋战在科研一线,在航天型号辅助动力源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作为该领域技术领头人,她带领课题组从机理研究,到产品设计和成形工艺的探索,逐步提高课题组产品综合设计能力,用5年时间完成了从“材料”到“装置”的飞跃,多项技术获国防专利授权,并成功应用于多个重点型号产品。如今,他们正瞄准新一代航天型号研制需要,集智攻关,积极拓展应用领域,承担的项目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我国国防科学技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席玲)


人物通讯


“航天女专家”的别样风采

----记“全国三八红旗手”42所杨玲研究员

今年“三八”前夕,从全国妇联传来喜讯,航天四院42所的杨玲研究员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从42所型号副主任设计师、副主任研究师到四院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从集团公司“航天基金奖”获得者,再到“国家号”的荣誉,就是这样一个文静、内秀的杨玲,在燃气发生剂(器)研制应用领域的独挑大梁,脚踏实地,勇于担当,留下了坚实的足迹,展示了航天青年“女专家”的别样风采。

在攻坚克难中创新技术

1993年,杨玲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却从事的是“与专业不相符”的燃气发生剂配方研究及产品设计。新领域带来新挑战,敏而好学的杨玲,之后又考取了国防科技大学的材料工程硕士学位。有创新,才能成就大舞台。“我们的课题组,是一个以燃气发生剂配方及工艺技术、药柱总体、燃气发生器总体为核心的技术创新团队,四大配方体系、10余种配方,80余种型号配套产品,13项国防进步奖,成功用于多个领域,多次获得技术创新奖……”。杨玲谈起自己的“金牌”团队与“招牌”产品,眼神熠熠闪着光芒。

杨玲先后参加负责了十余种型号用燃气发生剂药柱的研制及生产,创新研制出的新配方体系成功应用于多个型号并已申请专利。几十年的研制经验,使她对燃气发生剂配方、原材料质量控制、性能水平及调控手段有了充分的认识,相关性能研究大大降低了产品的调试成本,缩短了研制周期,总结编写大量的设计工艺文件和技术规范,完成了多种型号产品定型工作。目前燃气发生剂药柱已成为了航天42所的“拳头”产品。

“只有掌握了领先技术,才能求发展,求突破,并凭借这些技术实力,去承担神圣而自豪的任务。”杨玲所说的这项任务,就是2006年承担的北京奥运会珠峰火炬及引火器的研制任务。根据总体方提出的各项性能指标和“绿色奥运”的理念,杨玲带领团队针对海拔8300多米珠峰峰顶恶劣的气候条件,模拟环境条件、临时搭建简易低压试验仓,突破常规,打破思维定势,进行大胆调整和创新,对火炬和引火器稳定燃烧进行攻关。最终,研制出火炬用固体燃料通过试验考核,并成功引燃2008年5月8日北京奥运圣火,被科技部部长万钢称赞为奥运圣火珠峰传递中“最关键的设备”。

在继承创新中完善升级

“我们不要低头看自己的优势,而要抬头看我们和客户的需要有多远。”杨玲通过研究用户需求,围绕如何提升客户的价值,来制定科研未来的发展方向。“做药剂供应商局限性太大,应用拓展和产值提升对我们才是光明之路。因此,我们必须从药剂供应商转到发生器总成上来。”杨玲和她的团队开始瞄准目标,并在所里支持下,成立了燃气发生器设计小组,开始了转型升级之路。

凭着不断创新和过硬的技术,杨玲和她的团队终于敲开了第一个发生器项目的“大门”--863火星登陆计划。由于从单品到集成,必须承担燃气发生剂和燃气发生器的全套设计,一切都是全新的挑战。“现有的药剂配方不能满足任务要求,而文献资料中也查不到任何信息。当时压力特别大,但我们想做,特别想做。”想起当初蹒跚“第一步”,杨玲感慨万千。如果不是当年一次发生器解体的事故,可能该项目只是一份结题报告束之高阁。

纠结于药剂配方大半年无果,课题组开始着手进行二次降温试验,首次试验在“点不着火”的预估下,发生器酝酿了几秒后“嘭”的一声,以解体告终,为本就不顺的课题研究又增添了一抹阴影。看着从山上检回的残骸,“发生器壳体层花瓣状撕开,说明壳体结构设计合理,无强度薄弱部位。”杨玲和课题组抽丝剥茧般开始了故障原因排查。晚上,她还在纠结着、思考着,从反应机理到该条件下工作性能进行系统梳理后,杨玲越想越兴奋,这不就是苦苦找寻的性能表现吗?只要控制好它的工作条件,一定能够实现可控燃烧。

有了明确的技术路线,研发过程依然艰辛,此后一年多,杨玲和她的组员们基本驻扎在试车台,反复调整药剂配方、发生器结构、过滤方式等,最终突破技术瓶颈,完成原理性样机的设计和演示验证试验,并且当年就实现了该技术的推广应用。目前,某项目已转入定型批产,每年为客户提供百余套发生器产品,863课题也顺利结题。

“该项目能成功,对42所的今后发生器产品研发具有重大推动作用。产品要做成高端,一定要有核心技术,成功源于坚持!”有了第一次成功的“敲门砖”,业务范围逐渐拓展,课题组成员信心更足了,他们以“新型产品研发”与“技术服务并举”为方针,主动出击,跟踪市场前沿,形成了燃气发生剂设计、基础配方及工艺技术、燃气发生器总成设计、燃气发生器技术服务并驾齐驱的“四大业务”,并承担20多个燃气发生器项目,顺利实现了从“剂”到“器”的转型升级

在任务中锻造一流团队

2014年,42所新成立了系统产品开发中心,杨玲任燃气发生器课题组长,开始了燃气发生器应用研究新的征程。课题组成立初始,设计人员少、组员年轻,发生器的研制经验几乎为零,杨玲愈发体会到责任之重。作为组内唯一的“老同志”,她身先士卒,带领课题组团结协作、集智攻关,快速提高课题组的设计水平和研制程序规范性,积极拓展应用领域。

杨玲带领的课题组现有7名科研人员,平均年龄不足30岁。大家经常积极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占明明是杨玲的代培研究生,研究方向是燃气发生剂工艺性能研究。在这个活泼快乐的小伙子眼里,杨组长不仅待人友善,更有最强“大脑”。“每次向她请教问题,我都惊奇,业务中那么多的理化参数她是怎么记住的?”。小占研究中遇到“瓶颈”,组长为他指明了方向。“其实,她早就知道我会在这个‘坎’上卡壳,事先没挑明是为了考验我的能力,促进我主动思考。”说起当初的攻关过程,占明明还有一丝不好意思。

如今,在杨玲的带领下,课题组已逐步建立起燃气发生器仿真计算平台,完成了3项产品设计定型,并将眼光继续拓展,瞄准水下发生器、弹射、低温化学充气等相关领域积极推广技术成果应用,经济效益和应用前景广泛。“我们就是靠这些打开了市场。”乐观、自信挂在她的脸上。

正是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的氛围,才使杨玲和她的团队保有激情昂扬的前进动力。她先后取得多项国防科技进步奖、国防专利、国家发明专利等技术成果;荣获航天基金奖、科技部“科技奥运先进个人”、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人员、湖北省“三八红旗手”、湖北省“三八红旗手标兵”、湖北省国防科技工业“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四院“十大青年标兵”等荣誉。但是,对待这些成果和荣誉,她又看得很淡:“成绩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敢于挑战、不断追求技术进步,才是我们的责任和工作努力的方向”,言语朴实而真诚。(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