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湖北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园地  > 国防科普

洲际导弹:大国重器未来剑指何方

来源:科技质量处发布时间:2015-09-08阅读次数:

近期,关于抗战胜利70 周年阅兵的报道铺天盖地,其中解放军二炮部队的参阅装备尤其引人注意。据新华社报道,二炮部队此次受阅装备将涵盖远中近、核常新等不同梯次的导弹武器,明确体现了我军根据新形势制订的武器发展路线。我国的弹道导弹在发展,国外也没歇着。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剧变、新威胁丛生,美俄等国都根据自身需求制定了各自的弹道导弹发展规划。

      洲际导弹:风采依旧、固体为主

上世纪80年代,美国里根政府率先提出“战略防御倡议(SDI)”,该计划企图以全新的空间防御体系对苏联战略核力量实现“防御性威慑”,替代以进攻性核力量为代表、以互相摧毁为特征的核威慑模式。一时间天基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等攻防兼备的新概念武器大有取弹道导弹而代之的趋势。但科技发展自有其内在规律,美国历经10年仍未突破天基大功率定向能武器的关键技术,倒是在弹道导弹领域一直稳步前行。

进入上世纪90年代,美国空军启动规模浩大的民兵Ⅲ洲际导弹现代化改造工程,完成改造的“民兵Ⅲ”至少可以服役到2020年。与此同时,美国海军启动了“三叉戟Ⅱ”D5的延寿升级工程,最终目的是将“ 三叉戟Ⅱ”D5 的服役年限延长到2042年。

2009年底出台的《2010年核态势评估报告》认为美国的现役核弹头数量远超需求,截至2014年,美军方已将所有“民兵Ⅲ”改造为单弹头状态,拆下的弹头由战备状态降级为库存状态。此外,美国空军航天司令部于2004年9月正式启动了下一代洲际导弹计划“陆基战略威慑系统(GBSD)”。

当美国人从导弹上拆弹头的时候,俄国人正考虑往导弹上装更多的弹头。由于陆基液体洲际导弹的大量退役,俄罗斯为了安置无处部署的核弹头,一方面在“白杨M”的基础上改进出携带3~4枚分导式多弹头的亚尔斯导弹,另一方面启动了新一代液体洲际导弹项目“萨尔马特”,这种中型液体弹道导弹可携带更多数量的弹头,使俄罗斯以较少的导弹维持目前的核打击能力。

部署方式:在继承中寻找平衡点

不论是美国现役的“民兵Ⅲ”还是GBSD,都只在发射井中部署,不考虑机动部署。这并非美国人认为自己的发射井坚不可摧,而是其庞大的海基核力量给予了美国可靠的核反击能力,即便陆基核导弹系统被敌人完全摧毁或瘫痪,美军也有足够的核导弹反击敌人。

但如果只保留海基核力量显然有失偏颇,陆基核导弹在打击精度、储存环境和维护成本等方面具有其他部署方式无法匹敌的优势。经过现代化改造的“民兵Ⅲ”的打击精度和威力完全可以用于打击敌方发射井,是一种“天生的”第一次核打击力量,显然不需要考虑生存能力问题,让这些导弹呆在发射井里是美军方最好的选择。

与美国相反的是,俄罗斯在海基核力量建设方面一直比较滞后,R-29RM“轻舟”潜射液体弹道导弹在安全性、反应速度和打击精度上都无法匹敌同期美国研制的“三叉戟Ⅱ”D5。苏联解体后,经济困窘的俄罗斯在陆基核力量缩水的情况下仍想保持第一次核打击和核反击能力,陆基机动部署成为最佳解决方案:每个“白杨M”导弹团都有多个预设阵地,这些阵地都有预先精确测定的发射基准点。

在核突袭模式下,“白杨M”在预设阵地实施发射等同于固定阵地(发射井)部署的导弹,打击精度足以支持俄罗斯在第一次核打击中摧毁敌方发射井。

在核反击模式下,发射车可在以基地为中心、半径数百公里的范围内实施区域机动,“白杨M”凭借车载制导系统随机选择发射点并快速生成发射诸元实施核反击,犹如陆上小型导弹核潜艇,是一种生存能力较强的核力量。

目前,俄罗斯战略火箭兵的“ 顶梁柱”——“白杨M”及其多弹头版本“亚尔斯”在保留一定数量发射井部署的基础上,大部分导弹均采用公路机动部署方式。基于相同的考虑,俄罗斯还在“亚尔斯”的基础上开始研发“巴尔古津河”铁路机动洲际导弹。

弹头与突防方式:继承与创新并存

1996年9月10日,联合国通过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从此以后,各国的洲际导弹研究重点由新型号研制走向了现有型号的维护升级。其中,导弹弹头的发展方向变化最明显。

首先,继续使用现有核战斗部,主要的改进体现在提高突防能力和打击精度上。例如,在飞行过程中释放多种气球诱饵、再入诱饵、箔条云团甚至是轻型电子干扰机对敌方的探测系统实施干扰,降低发现概率;利用非对称气动外形和全动舵面使弹头具备一定的大气层内机动飞行能力,增加敌方拦截难度;加装小型化雷达导引头使弹头具有独立的探测制导能力,对具备战略价值的点状目标和慢速移动目标予以精确打击。

其次,放弃核战斗部,换装常规战斗部。美国的“常规三叉戟”项目就通过给MK-5弹头换装常规战斗部使“三叉戟”能够对非传统目标实施远程精确打击,但这种弹头的弹道与核弹头并无区别。为此,美国又提了出FALCON 和AHW 两个“快速全球打击”项目,通过修改弹头气动外形使其具备一定机动能力。普遍分析,由于绝大部分所谓敌对国家和恐怖分子都没有反导能力,因此这种机动的目的并非是提高突防能力,而是让其他有核国家能从弹道特征上将其与传统核弹头区别,从而避免误判引发大国间的冲突。

来源: 中国航天报·飞天科普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