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湖北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船舶工业

船舶通导发展需合力支持

来源:船舶处发布时间:2014-08-12阅读次数:

 “国内船舶通信导航企业要进一步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增强服务意识,在全球布点售后体系;国内造船和航运企业要放眼长远,与船舶通导设备企业开展合作,积极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通导设备上船,实现共同发展;国家有关部门也要积极落实《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提出的大力提高通信导航和自动化系统制造水平等相关政策措施,加快促进我国船舶通导设备本土配套率的提升。”82日,“促进我国船舶通导等关键设备国产化率提高专题研讨会”在秦皇岛召开,与会专家达成上述共识。

近年来,我国船舶工业实现了飞速发展,各项造船指标位居世界前列。不过,在船舶电子设备配套领域,国产通信导航设备配套率仍不足30%,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更是踪迹全无,严重制约了我国迈向世界造船强国的发展步伐。这一局面近期正得到改善,北京海兰信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船舶综合导航系统(INS)已成功安装在厦门远洋运输公司的3.83万吨散货船上,打破了我国远洋商船通导设备多年来一直被日本、欧洲垄断的局面,这对提高我国船舶通信导航设备本土配套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指出,当前船舶通导设备领域是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成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导设备,对提高我国船舶航行的效率、智能化管理水平以及海洋信息的安全性意义重大。目前,工信部正在编制《中国制造2025》规划,其中,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是打造工业强国的制高点,而船舶通导设备对提高船舶行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他表示,国外在这个领域发展较快,我国船舶企业要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同时,通导设备成功装船只是迈出了发展的第一步,国内通导企业今后还要在产品研发升级、市场开拓、售后服务等方面多下功夫,进一步提高船舶通导设备的制造水平。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张广钦表示,多年来,船配业与造船业如何实现协调发展,以及提高关键船配设备本土化率一直是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心病”。当前我国在船用主机、甲板机械、舱室机械等方面已经有所突破,但在通导设备、控制仪表等领域始终难有突破。

因此,能够自主研发通导产品并成功装船,这标志着国内船舶通导企业已经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不仅有助于提高本土化装船率,也能提高我国船配业的国际竞争力。张广钦指出,通导设备上船难度非常大,这一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船东的支持,船配企业要抓住这个机遇,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稳定性,不断开拓市场。

与会专家表示,船舶通导企业应加强与船企以及设计院所的合作,不断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共同打造本土优质船舶通导设备品牌。部分专家还呼吁,国家相关部门应在鼓励政策、首台套船配产品保险设置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扶持,助力本土通导设备企业实现更好发展。

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提议举办,山海关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及海兰信公司承办,工信部、中国船协以及来自造船企业、航运企业、设计院所以及配套企业的专家参加了会议。(转自中国船舶新闻网,作者:刘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