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依托深水装备推进南海战略
来源:船舶处发布时间:2014-08-12阅读次数:
鉴于中国南海近来成为业界热议的焦点,在此次COES 2014上,不少嘉宾根据各自所在的生产领域和行业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南海资源开发的现状,针对打造现代深水海工装备、发展深水探勘装备技术、提升海工管理水平以及迎接全球海工深水装备市场发展的挑战等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他们认为,加快深水工程技术的发展是国家能源建设、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石油企业、装备制造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等的共同责任与使命,有关单位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努力,依托深水装备的发展推动我国南海战略的实施,更好地保障海洋权益。
战略引领 探索模式
目前,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走向深水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据了解,全球主要深水区油气探明总储量为206.03亿立方米,占全部海洋资源量的30%~40%。Douglas Westwood公司预测,未来世界石油地质储量的44%将来自深水区,2013~2017年全球深水开发资本性支出额将达到2230亿美元,比上一个五年增长99%。而素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的中国南海,其75%的面积处于深水。但就现在来看,我国已开发的海上油田水深普遍小于300米,大于300米水深的油气勘探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南海开发对深海装备有着迫切的需求。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工程建设部深水工程处处长李健民介绍,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中国海上油气开采装备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单一到体系的过程,未来中国海上油气资源的开发将实现老油田稳产、增产,新油田从浅水走向深水、从境内走向境外的“二次跨越”。
为了实现这样的跨越,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李淑民认为,应该正视我国在深水装备和深水技术方面存在的不足,注重提升以设计为核心的总承包能力,以大型装备为支撑的海上安装能力,以海管维修为突破口的水下设施维修能力以及深水能力。
而这些要求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近期出台的《海洋工程装备工程实施方案》中已经有了明确的要求,那就是全面掌握深水油气开发装备的自主设计建造技术,全面提高深水装备的安全可靠性,并在部分优势领域形成若干世界知名品牌产品,形成稳定持续可行的深水装备发展战略。
为此,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黄维平建议,中国推进南海资源开发战略,必须注重对开发模式的借鉴和选择。目前在深水开发领域,已形成墨西哥湾、坎普斯盆地、北海、西非等模式,而中国当前面临专利技术约束、市场成熟度不高、工程经验较少、产业链尚未形成等问题。他认为,中国在南海应该注重张力腿平台(TLP)、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半潜式生产平台等装备的布局,提升前瞻设计和工程总包能力,立足南海,服务全球,明确深水油气装备国产化及创新之路。
技术为本 管理提升
当前,海上油气田开发有两种最常见模式,一种是固定式平台搭配海底管道,主要应用于浅水的油气田,另外一种是浮式生产设施搭配水下生产系统,再加上海底管道或穿梭油船,这被广泛应用于深水油气田。“随着海洋油气开发水深的增加和水下生产技术的进步,开发模式也在发生变化。围绕不同形式钻采平台、水下生产系统和外输方式的设计和选择,从中找出最优的开发模式组合,形成深水油气田的投入与产出比达到最优的经济方案,将成为未来深水开发模式的重要应用原则。”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四所所长李彦庆指出。
在李彦庆看来,随着海底管道回接技术的成熟和回接距离的不断延长,采用水下生产系统进行油气开采,并采用海底管道回接到附近油田中央处理设施的模式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不过,在水下生产系统方面,中国与欧美国家相比还存在巨大的技术差距。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欧美国家在水下设备方面的订单总金额达到131亿美元,继续居于垄断地位。此外,欧美国家的大型海洋工程公司和设计公司掌握着诸多深水平台的关键设计技术和专利技术,这使得中国在深水装备和深水设计方面面临极大的挑战。
为了应对挑战,李淑民认为,应该针对深水作业的高风险、深水装备设计能力不足的问题,在深水设计、深水建造、深水安装和深水维修等方面采取逐步推进的发展思路,把握TLP、半潜式等浮式平台重点装备,以中国海上油气深水开发需求为导向,尽快形成深水工程总承包能力和水下高端产品研发与制造能力,实现深水工程能力的大幅提升。
黄维平也认为,中国发展深水装备要整合优势资源,提升管理水平,走国际化路线。这就要求中国应加快形成专业化、国际化的深水项目管理体系,通过科学分析深水项目运营中的风险,加快形成深水项目运营管理体系;优化深水项目指标系统,实现信息化、数字化项目管理;不断强化深水项目风险防控手段,提高对全球资源的整合与应用能力,提高对深水项目提供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等全方位支持的能力。(转自中国船舶新闻网,作者:张弘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