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湖北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船舶工业

张广钦:明确航向 建设造船强国

来源:船舶处发布时间:2014-08-18阅读次数:

尽管已经实现了做大的目标,但市场风云变幻也使得我国船舶工业深刻认识到,不能安于现状,而要努力向造船强国迈进。那么,何为造船强国?怎样建设造船强国?对于这些问题,已经担任了8年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的张广钦有着切身的体会,并且站在整个行业的角度提出了独到见解。“实现造船强国目标应该是一个过程,难有终极的目标。”他认为,我们在进步,别人也在进步,所以造船强国的概念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对造船强国的要求也是不断提高的。

结合中国工程院正在组织研究的“制造强国战略”,张广钦指出,当前对于造船强国的标志,应从规模发展、质量效益、结构优化、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来考量,而建设造船强国同样要从这几个方面发力。他同时建议,整个行业应当在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将一些要求和目标加以量化。他强调:“有了量化的考核指标,行动就会减少盲目性,不再停留于原则和模糊的概念。”

规模发展:重视软硬件结合

谈到规模发展,张广钦表示,这主要是指产业总量达到较高水平,产品在全球所占市场份额居于前列。“经过新世纪头1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船舶工业实现了做大的目标,造船产能达到8000万载重吨以上,万吨级以上船台、船坞近800座。”他首先肯定了整个行业已经取得的成绩,不过他并不认为在由大到强过程中还要提升产业总量。

纵观全球市场上正常年份的新造船订单在1亿载重吨上下的情况,结合我国力争稳定占据40%左右的市场份额等实际,张广钦的态度很明确:“硬件设施已经够了,所以船舶工业不能再走依靠基本建设投资扩大产能发展的老路,关键是要提高高附加值产品,包括海洋工程装备和深海资源开发装备以及各种功能性特种船的市场份额。”

张广钦还特别提醒,有两种错误倾向值得注意:一是不少地方以进军海工装备市场为由,仍然热衷于招商引资,建设大坞;二是一些企业强调高端产能不足,仍然要新建造船设施。“单就船台船坞硬件而言,不存在产能高低之分,关键是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充分提升软硬件结合水平和人员素质。”他表示,船舶工业整体上不能再扩大规模,可以通过重组、合作的方式利用现有设施发展海工业务。此外,统计指标也应当从吨位转向价值量,从而避免单纯追求吨位的倾向。他还特别提到,我们不要过多强调中国造船产量以载重吨计已达到世界第一这件事。按载重吨计位居世界第一,并不代表整个产业已经很强大。

质量效益:塑“中国造船”品牌

“质量效益应该是衡量造船强国最重要的指标。”这样的表述体现了张广钦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他进一步指出,在质量效益的丰富内涵中,首要的是追求产品的高质量。当前,我国船舶工业必须面对的现实是,我国企业的产品在船东心目中还不属于“一流”,如果价位相同,他们更愿意到日本、韩国去订船。对此,他认为,实现做强的目标,就应该打响“中国造船”品牌,让全世界都信得过。

产品的高质量,靠的是高水平的质量管理。张广钦表示,质量管理是船企最重要的基本功,要把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员工继续教育培训、各项管理制度的执行汇集到每一位员工、每一个岗位上,确保为船东提供优质产品。

当然,质量效益还包含许多内容,需要尽可能地制定量化指标,例如,知名品牌的数量多少,劳动生产效率、单位产量的人工和物耗、盈利水平高低,世界范围内的售后服务网络是否健全,质量安全、环保、排放等认证体系是否齐备,处理各种事故的应急响应能力是否具备等。“只有在这些量化指标上处于先进国家之列,我国才能称得上造船强国。”张广钦直言。

结构优化:多维度全面升级

结构优化,既包括产业布局的优化、产品结构的优化,又包括整个产业链上总装、配套等结构的优化。张广钦认为,真正的造船强国,应该在这几个方面都得到体现。

关于产业集中度,张广钦表示,只有具有了较高的优势企业集中度,那才算是做强。而目前我国优势造船企业的集中度与日、韩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需要不断扶优扶强,让有限的资源更加集中。

对于产品结构优化,张广钦认为,三大主流船型始终是“看家产品”,我国船企要在优化和走精品之路上下功夫;当前进军海工装备市场当然可以,但是不能重蹈造船市场盲目发展的覆辙,一部分企业应量力而行,在海工领域走专、特、精之路,做细分市场的领跑者;深海大型钻井平台等重大装备市场有很高的门槛,真正能做强的企业并不多,因此要联合上下游用户,走出去、引进来,掌握核心技术,确保产品质量。

张广钦还强调了产业链上的优化,也就是发展配套业的重要性。“我国要发展成为造船强国,必须解决总装和配套未实现同步发展问题。”他对此很忧心,也提出了具体建议,那就是从政府主管部门到大型船舶集团都应该设立专门的机构来协调配套业发展,从确定总体发展思路、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到解决关键的瓶颈问题,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联合推进,以提高本土配套率。

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顶层设计

“无论是在市场好还是市场差的情况下都能够持续发展,才称得上造船强国。”在我国船舶工业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持续几年的低迷后,张广钦的这一观点尤其发人深省。船舶工业是我国的战略性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顶层进行思考和谋划。对此,他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要坚持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之路。他表示,当前,我国海军装备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船舶工业要努力解决动力、智能化和数字化、关键配套元器件、整体设计优化、先进制造技术等几大瓶颈问题,以满足海军能打仗、打胜仗的需要。

其次,在民用船舶发展方面,他希望全行业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共同思考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启示,并有组织、有分工地落实一些具体措施。例如,促进金融业和船舶工业进一步深度融合;组织多层面、多方面参与联合科研开发;在行业内部共同提高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在政府层面和民间层面共同提升国际交流合作的水平,提升参与制定游戏规则的话语权;争取用类似深海空间站等被纳入国家重大专项的项目来带动科技进步。

当然,所有这一切都要以人才作保障。没有不断涌现的大量可用之才,建设造船强国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张广钦认为,相对稳定的职工队伍也是造船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当前,造船企业在用工上必须改变以外包劳务工为主的现状,努力把外包劳务工纳入到企业的生产作业班组里,和自己的员工一起共同管理,这样才能把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落实到最基层,落实到每一个岗位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动改革发展的多项举措。张广钦指出,船舶工业也要以改革为动力,加快推动造船强国目标的实现,为建设制造强国和实现“中国梦”贡献更多的力量。(转自中国船舶新闻网,作者:李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