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长避短 风浪中方能“稳操胜券”
来源:船舶处发布时间:2014-08-22阅读次数:
在全球海工市场整体下滑的背景下,中国海工装备制造企业一举超过韩国,坐上了“头把交椅”。面对越来越大的市场下行压力以及即将到来的风浪,面对创新设计能力薄弱、核心技术依赖进口,本土配套设备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中国如何才能坐稳“老大”的位置,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海工装备制造业不为市场波动左右,获得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业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在最近举行的“2014中国海洋工程国际研讨会”上,有专家建议,中国的海工企业应该扬长避短,在竞争中推动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发展。
首先,扬“自主发展、合作护驾”之长,避“自主设计能力薄弱”之短。目前国内建造的海工装备多采用国外设计,这直接制约了平台的设备选型,也影响了中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解决自主设计能力薄弱的问题,需要政府加大对有关科研项目创新的扶持力度,并推动国内企业与国内外技术力量的联合,加速自主设计能力的培育。同时,中国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市场机遇,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此外,需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引入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体系,利用多种资源,提升产品质量。
其次,扬“聚集资源、集中产业”之长,避“无序竞争”之短。中国海工产业是在造船业的散乱竞争中诞生的,十余家骨干企业和若干中小企业激烈竞争的局面,使得海工产业进入低价低利的竞争状态,不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必须提高海工产业的准入门槛,走产业集聚发展道路。加强海工装备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以政策引导、支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形成有特色的海工装备产业发展格局,为我国开发利用海洋提供坚实的装备基础。
再次,扬“均衡发展、并驾齐驱”之长,避“配套服务薄弱”之短,要在配套和服务上铆足劲,为海工装备产业的发展发挥良好的传动作用。一是要解决自主化配套能力不足的问题。目前,除部分自主设计的中低端海洋工程装备外,我国大部分海工装备的本土化设备配套率很低,有些甚至不足10%。二要大力发展海工服务业,解决工程总包、运营中的管理和服务问题。海工服务业包括技术支持、管理咨询、金融服务、安装和运营服务等。它们与装备的设计开发、建造改装、安全管理以及项目的经济性息息相关,也和业主的运营需求挂钩。大力发展海工服务业,可以为装备的集成化、高端化以及企业应对市场变化提供更好的环境。
睿智与梦想相伴。当建设海洋强国成为了我们的梦想,海工装备的发展则成为实现梦想的前提。在当前海工市场出现下行态势的状况下,中国的海工装备产业更需要用睿智,按下理性、有序发展的启动键,利用自身优势规避市场风险,让中国企业在全球海工格局重新洗牌之时能够立于不败之地。(转自中国船舶新闻网,作者:赵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