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翔:全力支持中国海工行业发展
来源:船舶处发布时间:2014-08-25阅读次数:NaN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产业,出口信用保险在该产业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各国实现“海工强国”目标普遍采用的政策性金融工具。在首届中国海工融资论坛上,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辽宁分公司总经理刘燕翔表示,中国信保将积极履行国家政策职能,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支持政策,创新保险融资产品,加强与专业机构交流合作,进一步支持中国海工行业加快发展。
积极参与海工融资市场竞争
“地处东北亚航运、金融及造船中心的大连市,辽宁信保肩负着促进辖区船厂转型升级、支持海工行业发展的重要使命。”刘燕翔表示,早在2007年,辽宁信保就把海工行业独立于船舶行业,作为最重要的支持行业,先后与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在辽宁信保的支持下,中远船务成功获得挪威SEVAN公司订单,在海工行业打开了突破口。目前,海工装备制造已成为中远船务的主营业务,2013年该公司海工收入超过整体收入的50%,产品实现了从浅海到深海,从采油到工程支持的全面覆盖。在辽宁信保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下,大船海工已承接了21座JU2000E型自升式钻井平台订单,并推出DSJ400型自主设计自升式钻井平台产品,2013年大船海工成为世界承接自升式钻井平台订单最多的海工制造企业。
截至2014年5月,辽宁信保累计支持在国内订造的各类海工装备共计67座,其中包括41座钻井平台、11座居住或生产平台、15座其他海工装备,合同金额总计121.34亿美元,累计承保金额85.3亿美元,帮助船企获得建造期融资28.72亿美元,帮助船东获得交船款融资4.82亿美元。在中国信保系统内,辽宁分公司海工行业承保金额一直保持排名第一,占比超过70%以上。
“作为全球承保规模最大的政府成立的出口信贷机构(ECA),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已成为国际海工融资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刘燕翔表示,出口信用保险在风险保障、抢抓订单、建造期和交船款融资等方面作用显著,有力地促进了船厂转型升级,加快实现了海工装备系列化和产品设计自主化,同时满足船东交船款融资需求,扩大了船东与船企的合作。
全力服务“海洋强国”战略
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海洋经济发展和国家针对海洋工程产业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中国海工行业将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机。刘燕翔表示,中国信保将积极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调控作用,集中国家政策资源,重点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海工制造企业集团,引导中国海工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刘燕翔认为,金融市场中的信贷、保险、租赁、债券等工具尚未被中国海工行业充分运用,各类金融产品组合作用尚未充分发挥,金融服务与海工强国的要求相比仍有差距。因此,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政策体系是中国海工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信保将发挥自身优势,帮助核心船企建立全流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提升抗风险能力和融资能力;支持核心船企转型升级,承接自主设计、自主知识产权、国内首制高端海工产品;支持海工行业设计、研发能力建设和关键配套设备产业化。
同时,中国信保还将加大对船东的融资支持力度,落实国家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保险政策,搭建船东与中国核心船企合作的平台。积极面向国际海工市场,推介中国信保、中资金融机构和中国骨干船企的比较竞争优势,为世界主要石油公司、油服公司、船东和船企提供“一揽子”的项目整体融资解决方案,吸引优质船东来中国下订单。
在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支持政策等方面,中国信保将提高海工融资产品市场契合度,优化出口买方信贷保险政策,完善产品设计,创新担保方式,提高审批效率,积极开展融资租赁保险。充分发挥短期出口险、担保、国内险、资信评估等产品组合作用,提升海工产业链专业化服务水平。
此外,中国信保还将加强与专业机构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与中外银行沟通合作,发挥保险、融资的协同效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降低融资成本,建立长期合作,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加强与专业融资租赁公司合作,总结典型海工融资租赁保险案例,尝试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加强与咨询、中介、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交流,共同研究世界海工市场,正确把握行业发展规律。(转自中国船舶新闻网,作者:刘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