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渔翁还等什么?
来源:船舶处发布时间:2014-08-25阅读次数:
美国和欧盟对包括联合造船集团(USC)在内的俄罗斯多家金融机构和企业进行严厉制裁,引起了业内的极大关注。大家在分析制裁给俄罗斯造船业发展带来的后果的同时,也在思考这对国际船舶市场的影响。从目前的情况看,对于这场“制裁之战”的“当事者”而言,最终的结果极可能“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但对于其他国家企业来说,这也许是个机遇。
美欧的制裁措施很明确,那就是禁止向USC出口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配套设备。理论上讲,俄罗斯造船业超过70%的配套设备要靠进口,对外依赖度很高,如果被“断供”,很快就会陷入困境,由此带来的损失小不了。但从实际情况看,商船和海工装备建造业务目前在俄罗斯整个造船业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军船和核动力破冰船才是俄船企的主打产品。因此,目前美欧的制裁对俄罗斯造船业的影响也有限,只是暂时阻碍了后者“重新崛起”的步伐,但阻挡不了后者前进的决心。
事实上,美国和欧盟自身也将为这场制裁付出代价。美国停止向俄罗斯出口用于海洋油气开发的关键设备,其损失可能不大。但对欧盟国家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俄罗斯进口的船舶配套设备中有70%~80%来自欧盟,虽然总量上看并不大,但在全球造船产能严重过剩的当下,这点需求仍然显得弥足珍贵。如果制裁持续时间过长,欧盟国家配套企业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面。对于其他国家而言,这场“制裁之战”或将带来一定的机遇。首先,俄罗斯需要想办法解决今后建造商船和海工装备中的配套设备短缺问题,美国和欧盟这两条路走不通,可以向其他有配套设备供应能力的国家“求助”。其次,从商船和海工装备建造技术的角度讲,一些国家的船企已经拥有雄厚的实力,完全可以向俄罗斯提供技术支持,进而加强双方在造船领域的合作。再次,按照市场规律,如果某种商品供大于求,价格自然应降低。此时此刻,对于从欧盟进口船舶配套设备的其他国家企业而言,不失为一个议价的好机会。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机会只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企业。现在市场机遇来了,“渔翁”还等什么?(转自中国船舶新闻网,作者:王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