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湖北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船舶工业

让船舶通导迈向“中国智造”

来源:船舶处发布时间:2014-09-05阅读次数:

 

近期,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的船舶通导技术团队正与上海航海仪器有限公司进行重组,计划成立中船航海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借助航海产业链内部的资源整合,系统工程院将着力打造自己的船舶通导系统产品线,以此在国内船舶通导领域形成技术、产品和用户方面的优势。

虽然我国国产通信导航系统装船率不足30%,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更是屈指可数,但近年来以系统工程院等为代表的研制单位经过不懈的自主研发,正逐渐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船舶通导产品系列。系统工程院总工程师李开生对此表示:“自主研发是为了让更多中国建造的船舶上出现‘中国智造’的通导系统,让采用中国技术的通导系统在国际海洋领域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中国新产品带来新活力

据李开生介绍,近几年,系统工程院通过不断努力,在光纤罗经、多普勒计程仪、北斗用户机、导航雷达、电子海图等通导领域相继开展了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工作。其中大部分已经形成产品并实现了装船应用。例如,导航雷达、电子海图、北斗接收机、光纤罗经已经批量装备公务船。同时,系统工程院瞄准通导系统领域的集成化发展趋势,研制了综合舰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新型舰艇、公务船和出口船舶。该院电子海图产品还于近日成为第一个在国内获得英国劳氏船级社(LR)认证的电子产品。

据了解,系统研究院的通导系统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在国内水面舰艇配套领域具有绝对的优势。目前,该院正积极开拓民用市场。李开生说:“在全球船市初现暖意的态势下,船舶通导系统这个从前基本由国外品牌垄断的市场,开始出现中国企业的新产品,这为中国船舶行业带来了新的生机。”

整合资源打通研制环节

“人多计谋广,柴多火焰高。”在机遇面前,有效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上下产业链,强化市场主导意识,开展生产单位和科研单位的通力合作,有助于我国船舶通导系统产品“走得更远”。李开生透露,此次在与上海航仪公司进行资源整合的过程中,系统工程院负责军品综合导航系统、舰桥系统以及电子海图等产品的研制工作,而上海航仪公司则将发挥其在惯性导航和水声导航产品方面的技术和经验优势。通过整合要素,双方厘清了军民两个市场、产品和服务两个领域、科研和生产两个环节,形成了船舶导航系统的整体供货能力。

系统工程院还通过国家支持和自有资金投入,先后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院士团队合作开发了高性价比的船用光纤陀螺罗经系统,与民营企业合作研制了基于“北斗二”号卫星的多型接收机,与高校合作开发了符合国际海事标准要求的船用电子海图系统等产品。李开生说。

借前沿技术占领制高点

随着我国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任务日渐紧迫,我国海洋公务船的建造将迎来高峰。由于公务船对安全性和保密性有较高要求,“中国智造”的通导系统将会越来越受到“重用”。为了抓住其中的商机,除研发高端通导系统产品外,系统工程院制定了向“自主可控”全产业链拓展的目标。

李开生说:“在注重通导系统自身技术研发的同时,我们更关注通用新技术对通导领域所产生的影响,并积极推动云计算、数据挖掘、知识工程、智能技术等在通导系统中的应用,以占领行业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据他介绍,船舶通导设备本身会记录大量的原始数据,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和整理,能够获知不同海洋环境、气象条件、机器状况、操作人员的信息。尽管这些数据来自各个方面,看似比较零散,但若能将它们整合起来,进行深入分析和开发,将对船舶设计、设备改进等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系统工程院将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建立航海运营服务体系,通过对数据的二次处理和分析,提升船舶远洋保障能力,在这片“蓝海”中赢得先机。(转自中国船舶新闻网,作者:赵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