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湖北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船舶工业

创新无极限

来源:船舶处发布时间:2014-09-12阅读次数:

 

韩国三星重工日前从摩纳哥Scorpio航运公司获得319200TEU超大型集装箱船订单的消息,再次引起业界对船舶超大型化趋势的关注。撇开19200TEU这一目前世界集装箱船最大的运载量不说,单就建造这种超大型船舶需要解决的各种技术难题来看,如果企业没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将很难胜任这项工作。这一事例也说明,人类在造船技术创新方面没有极限。“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对于处在由大到强转变过程中的中国船舶工业来说,更是如此。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从世界船舶工业发展历史中不难看出,人类在造船技术创新上从来没有停步,而且不断取得突破。以集装箱船为例,从1957年世界第一艘集装箱船诞生至今,这一船型经历了多次重大技术革新,线型不断优化,运载量也从最初的不到1000TEU发展到现在的近20000TEU,运营效率大幅提升。在这一过程中,造船企业责无旁贷,功不可没。在建造船舶尤其是超大型船舶时,船企要保证船舶的质量和安全性,必须在工艺工法上开展深入研究并不断创新,通过“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才能打造出让船东满意的产品。然而,随着船舶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创新的边际效应也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船企会产生“创新遭遇天花板”的感觉,进而会疏于这项工作。事实上,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还以集装箱船为例,尽管现在已有19200TEU集装箱船订单出现,但这并不是该船型超大型化的终点。近日有消息称,运载量达24000TEU的集装箱船目前正在研究中,并有望最早在2016年建造出来。这说明,造船技术创新是没有极限的,关键是企业能否做到持之以恒。

君子见贤思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一直是制约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一块短板。在我国船舶工业力争进入3.0时代的今天,这一问题更加突出。为此,在今年4月举办的全国船舶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工作会议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提出,要加速创新模式从跟随向并行、指导向引领转变,使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技术和产品不断涌现。多位业内专家近期就“造船强国标志”专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都表示,不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我国船舶工业无法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实际上,我国部分骨干船企多年来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在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超大型集装箱船等方面,均已实现自主研发建造。然而,为何我国船舶工业仍大而不强呢?关键在于,我们在具有前瞻性的船舶技术研究方面做得还不够,缺乏顶层设计,没有建立长效的自主创新体系。

技术创新无极限,强中自有强中手。在国际船舶市场竞争白热化的今天,没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将很快在“大浪淘沙”中被淘汰。这一点已成为造船界的“铁律”。我国船企应抓住船舶工业全面转型升级的机遇,全力推进自主创新工作,把创新的效果发挥到极致,唯如此,才能真正实现造船强国的目标。(转自中国船舶新闻网,作者:王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