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常态” 提升融资力
来源:船舶处发布时间:2014-09-12阅读次数:
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是“三期”叠加的中国经济的“新常态”。而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现状,则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一个缩影。在各级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相继出台措施,积极引导缩减产能的同时,船舶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如何在化解产能过剩的进程中提升船企的融资能力,如何在改善船舶企业融资环境的同时避免低端产能“死灰复燃”?“新常态”对于船企如何破解融资难提出了新要求。
“新常态”的一大特征就是优化经济结构。其正面效应是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但也存在负面效应,即短期内,低端产能过剩导致船舶企业“集体落难”,普遍遭遇融资难问题。在此背景下,那些信用度高、风险防控能力强的船企,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挥短期融资工具发行高效、资金使用灵活的特点,先解“燃眉之急”。比如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泰州口岸船舶有限公司等企业就选择发行了超短期融资券或短期融资劵,以补充企业的流动资金。虽然短期融资工具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但却非常考验企业把握市场时机的能力,而这恰是“新常态”下,船企提升融资能力的“基本功”。
“新常态”的另一特征在于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里的创新自然也包括融资方式的创新、金融产品的创新。同样是融资,如何保证款项流向前景好的项目,如何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成为金融机构和船企在“新常态”下更应思考的问题。今年年初以来,中船财务有限公司结合中船集团成员单位实际融资需求,与相关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先后完成了全国财务公司第一单“银租保”业务、第一单“售后回租”业务,通过大胆实施金融产品创新,不仅为成员单位筹集到一定规模的低成本资金,也为自身实现了资金收益。
新常态,同时还蕴藏着新机遇。宏观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自然也给更多民营资本进入船舶产业,尝试新的融资模式创造了机会。8月21日,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有报道称中民投作为我国首家中字头的民营投资公司,未来将建成一个涵盖金融、钢铁、光伏、船舶四大板块的资本运作平台,整合产能过剩产业。若真如此,船企通过与民营优质资本的合作,整合造船资源,加快兼并重组,将成为一种新的选择。未来,依托这些民营资本的海外机构,支持中国民营船企实施海外并购和海外融资将拥有广阔的空间。而民营资本以股权投资为基础,结合直销银行、互联网金融等打造产融结合平台的“新金融”理念或许也能融入船舶行业的发展。
“新常态”不仅标志中国经济进入新的阶段,也使得正在努力由大变强的中国船舶工业面临不少新的挑战。船舶企业只有与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和行业组织一道,通过密切合作,开拓领域,改革创新,才能为自身做优做强不断寻找到助力。只有这样,船舶企业实现竞争力的提升才不是一句空话。(转自中国船舶新闻网,作者:李俨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