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同根生 如何不传染?
来源:船舶处发布时间:2014-09-19阅读次数:
全国政协关注中国海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列出了一张中国海工的“病症清单”。细看这个单子,不难发现,中国海工的许多“病症”与造船业颇为相似。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海工装备制造为何会被“传染”?面对已经到来的市场下行周期,中国海工究竟应该何去何从?
在船舶市场低迷之时,造修船企业为了生存的需要转型发展海工装备制造,得益于基本生产条件、劳动力成本等优势,不少企业的确闯出了一条生路。也正因为如此,让一些企业看到,过去用于船舶市场竞争的手段和方式似乎也能适应海工市场的竞争。于是以低价格、低首付比例抢订单的行为开始干扰正常的市场秩序,造船业的“疑似病例”开始向海工扩散。
无序竞争带来了两大问题,一个是企业“一股脑儿”地扑向门槛低、附加值低的海工低端产业链;另一个则是稀释了全行业的利润水平,降低了行业竞争力。中国海工随即走上了与造船业当年似曾相识的那条老路,由低端扩张到无序竞争,一旦全行业进入下行周期,产能过剩和系统风险则将不可避免。这绝非危言耸听,因为海工与造船业一样,同样具有资金、技术和劳动力密集型的特征,而且海工产品的建造周期比船舶产品更长,产品个性化更强,成本投入更大,市场风险更高,如果市场环境出现重大变化,船企在海工领域受到的打击将会更加严重。
其实,利润微薄、产品低端等“疑似病症”反映的恰是中国海工技术研发能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顽疾”。而这一“顽疾”不仅是过去中国造船业的“软肋”,一直以来也是中国制造业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跛脚”。由于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许多地方依靠要素投入将GDP增速作为经济发展的唯一衡量指标。在此理念指导下,包括造船业在内的许多行业都先后经历了投入到扩张到过剩再到转型的艰难蜕变。只不过对于现在的中国海工装备制造业而言,这样的“疑似传染”如果不加以阻隔,如果不掌握海工装备的核心技术,将不得不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继续走在跟随、模仿、努力赶超的旧车道上,引领,就只能是一个“空中楼阁”。
近来,中国经济“新常态”概念的提出,或许能为中国海工摆脱“传染”提供思路。“新常态” 实质上就是经济发展告别过去简单、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这必然要求一个行业建立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提升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由要素投入驱动向技术创新驱动的转变。中国海工完全可以借此走出一条不同于过去造船业发展的新型道路。而汇聚了全社会各界精英的全国政协,通过履行民主监督、政治协商和参政议政的职能,关注中国海工的发展生态,则为此营造了难得的氛围。(转自中国船舶新闻网,作者:张弘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