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E退潮 “裸泳者”恐有海工
来源:船舶处发布时间:2014-11-21阅读次数:
“只有退潮的时候,才能知道谁在裸泳。”随着10月29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正式宣布于当月底结束被称为量化宽松(QE)的资产购买计划,“金融大鳄”巴菲特的这句名言再次成为金融界人士的谈资。
自2008年11月开始,美联储先后推出了三轮QE,通过购买长期债券,向市场注入了大量流动性。这一过程中,其资产负债表扩张了四倍,目前已达到创纪录的4.5万亿美元。“通过压低长期利率,贷款利率也会因此降低,这能够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标。”中国船舶工业经济与市场研究中心主任助理郭文杰表示。但是,美元大幅贬值将美国经济复苏的成本转嫁到了其他国家和地区,一旦QE大潮退却,其影响几何备受业界关注。
全球经济“未上岸”
据《纽约时报》报道,在三轮QE推出之后,美国的GDP增速由2008年第四季度的-8.9%,恢复到今年第三季度的3.6%,失业率由2010年初接近10%下降至目前的5.9%。同时,美国资本市场更是享受到充裕的流动性所带来的好处,纽约股市从去年以来进入阔别已久的“牛市”,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则多次创出历史新高。
“QE的表征就是一种加印美元的行为,从理论上讲,QE客观上对人民币升值构成压力,这使得中国船舶、海工等出口型产业的产品竞争力出现下滑。”郭文杰认为。
然而,QE的结束,美元的走强,并不意味着上述影响就会立即引起反向的变化,因为,三轮QE推出以来,美国经济确实出现了积极变化,可这并不意味着美国经济毫无隐忧,全球经济就此“安全上岸”。
从美国国内来看,尽管数据表明美国的就业和经济运行形势已出现明显好转,但劳动力参与率下降、兼职工作人数增多等因素,则反映出美国就业市场变化的复杂性。同时,通胀水平依然低于美联储2%的政策目标,显示出美国经济的未来增长依然存在乏力的隐忧。
从全球经济来看,欧元区经济陷入衰退的困境,“欧洲版QE”一触即发;日本已经实行多年量化宽松政策,但日本经济仍处不断调整的阶段;新兴经济体此前经济增速已经放缓,此次受美国QE退出、资本回流影响,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综合这些因素可以看出,全球经济短期内难以根本复苏,而这也导致航运业难以根本好转,因此,造船业同样难以根本复苏。”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财务金融部相关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资本运作“哪家强”
“推行QE自身受益,结束QE可能还是自身受益。这或许就是美国人运用金融政策高明的地方。”上述中船集团财金部人士表示。作为全球最具权势的机构之一,向来“我行我素”的美联储其实深知大规模的债券购买为其带来了巨额收益。有统计数据表明,仅去年美联储就向美国政府上缴了889亿美元的利润,创下历史纪录。
去年12月美联储宣布,从今年1月开始逐步削减每月的QE购债规模,其货币政策开始逐渐从非常态转向常态化。当时消息传出,纽约股市不仅没有下跌,反而出现小幅上涨。而这种逐步退出的方式,实际上消解了QE退出对美国经济产生的巨大影响,从现在的市场反应来看,除黄金价格外,纽约股市三大股指10月29日仅小幅下跌,市场情绪总体稳定。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稻葵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采访时也认同QE退出影响有限的论断。不过他特别指出,出口型企业和准备在境外融资的企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为,一方面,俄罗斯、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宏观经济基本面不甚理想,中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会受到冲击;另一方面,美国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增速会放缓,中国企业境外融资也将受到一定制约。
据《巴西油气2014~2018年商务管理计划(BMP)》披露,巴西计划投入2206亿美元用于油气资源开发,其中对海工装备制造和造船产生直接影响的投资是油气的生产开发、开采以及船队的扩张,三项投资分别为1125亿美元、180亿美元、33亿美元,共计1338亿美元。如果QE退出导致巴西国内资本外流,无疑将影响其在船舶、海工领域的投入。
“资本具有逐利性,造船业又是完全竞争的国际产业,在投资者看来,如果船型的性价比好,投资回报率高,自然会投资。而QE结束,美国国内投资机会相对增多,从理论上讲短期对船舶市场会产生一定影响,但我认为这种影响十分有限。”郭文杰分析认为。
这一分析其实正在被市场所印证,毕竟美联储也一再表示:“美元的宽松流动性还将保持相当长的一个时期。”
油价跳水“双刃剑”
相比之下,全球海工装备制造企业的日子恐怕难以好过。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全球海工市场一改前几年火爆增长的态势,仅成交各类海工装备289艘(座)、327.2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31%和39%。钻井平台、生产平台和海工辅助船市场全线“飘绿”,各类装备的成交价格和租金价格均出现下滑,海工市场正面临一波“熊市”行情。
随着QE退出,美元走强将使得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继续走低,这必然助推原油价格继续下行。过去几个月,布伦特原油价格已从每桶110美元左右暴跌至每桶不足86美元,如果这一价格继续走低,对于全球海工市场无疑将是更大的打击。
郭文杰表示,QE退出,对已经出现明显下行趋势的海工市场确实是“雪上加霜”。不过,他也强调,影响原油价格的根本因素是供求关系。美国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以及中东等地区石油供给的充足,加之海洋油气资源开发速度的放缓,导致主流运营商订造需求减弱,加之部分投机订单的出现,从而加大了海工市场的风险。
这一说法也得了上述中船集团财金部人士的认同。在其看来,原油价格下跌自然会使海工市场压力倍增,不过这更多是受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QE退出只是一种象征性因素,而且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不会长期过快下跌,因为美联储并不愿意看到美元大幅升值。
当然也应该看到,原油价格的阶段性走低,对航运企业降低燃油成本、提升利润水平却带来利好,航运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改善,对造船业同样有利。
后续政策“走着瞧”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QE政策的收官并不代表美联储货币政策的猛然紧缩,而是意味着美联储在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过程中,注意力将从货币刺激逐步转向加息。以目前的形势看,业界更为关心的是QE结束之后美联储何时加息、怎样加息以及中国将如何应对。
但是也有分析认为,美联储对待加息持十分谨慎的态度。因为一旦开始加息,将会是连续性的操作,即进入加息的周期。“如果进入加息周期,我国船舶、海工制造企业的美元融资成本将会有一定幅度的上升。”上述中船集团财金部人士分析道,不过加息也意味着市场走向了稳健复苏,这对航运及造船市场无疑是一重大利好,船价可能将随之上扬。
而在QE退出,美联储加息与否尚无定论的空档期,中国应该对货币政策进行怎样的调整成为一大考验。有分析认为,QE退出后将对中国的货币政策形成一定压力,由于资本外流造成的短期、局部“缺血”现象可能会降低市场流动性,会给中国人民银行带来更大的降息、降准空间。
“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目标要求人民币不能大幅贬值,这对中国人民银行降准、降息的决策形成重大压力。” 上述中船集团财金部人士表示。目前,社会资金真正流向实体经济还比较困难,尤其是对船舶工业等被列为产能严重过剩的产业,许多商业银行并不愿意向这类行业的企业放款。因此,央行还是更多希望定向调控或利用诸如常备借贷便利(SLF)等“小工具”来调整货币政策。
这种利用“微刺激”手段定向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的做法被花旗集团首席经济学家Willem Buiter定义为“质化宽松”。在其看来,“质化宽松”能否奏效非常考验政策在中国经济整体中的传导效率,而且“质化宽松”如何与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实现匹配,也是一大难题。
尽管对于后续政策如何跟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但业界专家还是普遍认为,在中国对外贸易仍然维持顺差的基础上,不用过分担心资本外流带来的压力,中国的货币政策应该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他们建议,在密切跟踪美元汇率变动的同时,也应该关注欧元、日元等其他主要币种的变化,只有自身做强才能避免成为“QE退潮后的裸泳者”。(转自中国船舶新闻网,作者:张弘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