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国防科工办关于申报2016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项目的公示
来源:秘书处发布时间:2016-04-22阅读次数:
根据省科技厅《关于组织推荐2016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的通知》要求,经单位申报,我办初步审查,现将我办推荐的2016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申报项目予以公示,公示期为7天。若有任何异议,请直接与省国防科工办科技质量处联系。
联 系 人:胡汉春
联系电话:027-87279773
传 真:027-87825680
通讯地址:武汉市武昌水果湖东一路150号
邮 编:430071
湖北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
2016年4月22日
湖北省国防科工办推荐湖北省科学技术奖项目公示
001
一、项目名称
基于爬行机器人的蒸汽发生器传热管检验系统研制
二、推荐等级
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项目简介
该成果为核动力运行维护技术领域,以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传热管检查为应用目标,研究适用于核工业的具有高效、安全、高度集成为特点的检查系统,包括涡流信号处理软件、涡流信号数值仿真、爬行机器人路径规划和避障算法等关键技术及理论。通过借鉴国外先进技术,自主创新研制出一套能实现高度自动化的采集、远程数据分析、信号仿真等功能的检查系统。并具备很强的通用性,可修改少量参数和零件即可实现对不同堆型蒸汽发生器的应用。各项性能指标满足美国ASME标准和法国RSE-M标准的要求。该系统与国际最先进的涡流检验系统检测性能和能力相当,部分指标优于国外系统。
目前项目成果已经取代进口,于2013年1月通过国家核安全局验证,是国内首个也是截止目前唯一一个用于蒸汽发生器检查的国产系统。截止2015年年底累计制造25套,成功应用于三门、岭澳、昌江、恰希玛等各种堆型核电站及小型核动力装置蒸汽发生器传热管检验。到2015年底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约2.5亿元。
项目填补了国内同类产品空白,打破了国际垄断,摆脱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提高了我国在核电站关键设备的在役检查技术能力。项目的相关技术经适应性修改后,已经应用于除蒸汽发生器传热管检查以外的如氦检漏、堵管等蒸汽发生器维修领域。作为通用的涡流检查系统,也已经应用于传热管管材生产检查、一般换热器的检查等。
四、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序号 |
知识产权类别 |
知识产权 具体名称 |
国家 (地区) |
授权号 |
授权日期 |
权利人 |
发明人 |
发明专利 有效状态 |
1 |
发明专利 |
蒸汽发生器传热管涡流检测探头定位标定方法 |
中国 |
CN101458228B |
2011.08.31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张建军、朱琳 |
已授权 |
2 |
发明专利 |
远程多功能控制器 |
中国 |
ZL 200810078593.8 |
2012.08.31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吴海林 |
已授权 |
3 |
发明专利 |
基于涡流信号识别技术的全自动数据采集方法 |
中国 |
申请公布号:CN104749243A |
2015.07.01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冯美名、韩捷 |
已受理 |
4 |
发明专利 |
一种基于涡流旋转探头信号的缺陷深度定量方法 |
中国 |
申请公布号:CN104748666A |
2015.07.01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廖述圣、韩捷 |
已受理 |
5 |
发明专利 |
一种基于涡流检测信号的传热管外壁结垢厚度测量方法 |
中国 |
申请公布号:CN104748662A |
2015.07.01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廖述圣、冯美名 |
已受理 |
6 |
发明专利 |
一种全自动换热器管端角焊缝检查系统 |
中国 |
201510376668.0 |
2015.07.01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
已受理 |
7 |
实用新型专利 |
一种涡流检测探头推拔力限制器 |
中国 |
ZL 2013 2 0796776.X |
2014.06.18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吴海林、秦华容 |
已授权 |
8 |
实用新型专利 |
一种蒸汽发生器传热管涡流检测的探头回收装置 |
中国 |
ZL 2014 2 0857545.X |
2015.04.29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朱良、 丁冬平 |
已授权 |
9 |
实用新型专利 |
一种换热器检查管板定位脚趾结构 |
中国 |
Zl 2015 2 0837125.X |
2016.03.02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高厚秀、韩捷 |
已授权 |
10 |
实用新型专利 |
一种涡流检测信号噪声抑制器 |
中国 |
ZL 2013 2 0360670.2 |
2015.07.01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韩捷 |
已授权 |
11 |
软件登记 |
传热管涡流检测数据采集软件 |
中国 |
2011SR097105 |
2011.12.19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冯美名、廖述圣 |
已授权 |
12 |
软件登记 |
传热管涡流检测数据分析软件 |
中国 |
2011SR004783 |
2011.01.28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冯美名、廖述圣 |
已授权 |
13 |
软件登记 |
涡流检测信号数值计算模拟软件 |
中国 |
2010SR026132 |
2010.06.01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廖述圣、韩捷 |
已授权 |
14 |
软件登记 |
核电站三维涡流检测数值计算软件 |
中国 |
2014SR008862 |
2014.1.22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韩捷、 廖述圣 |
已授权 |
五、推广应用情况
截止目前已经数十次成功应用到秦山CNP300、昌江CNP600、岭澳CPR1000、三门AP1000等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役前和在役检查中,全面替代前期引进的系统完成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役前及在役检查。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六、主要完成人情况
序号 |
姓名 |
行政职务 |
技术职称 |
工作单位 |
完成单位 |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
1 |
廖述圣 |
无 |
研究员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系统整体规划设计,系统总体实施负责人; 具体负责涡流检测软件和系统集成开发部分; 提出并实现涡流检测信号识别与控制系统深度整合,实现高效自动采集; 采用国际领先的体积分方法实现快速的涡流信号数值模拟计算,解决了单纯有限元方法计算速度慢的问题。 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80%。 |
2 |
张志义 |
无 |
研究员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整体策划,关键技术问题的处理,爬行机器人以及推拔器关键部件的设计以及加工工艺与装配工艺研制。 主要创新包括:机器人零部件的国产化设计,特殊部件材料的替代实验研究,特殊部件的国产化加工工艺的研究,关键部件的国产化安装工艺研究与开发,关键外购件的替代选择等。 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60%。 |
3 |
冯美名 |
无 |
工程师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涡流检测软件负责人。负责数据采集软件、数据分析软件、数据管理等软件的架构设计。涡流信号处理和信号识别技术的开发。 首次开发了多种信号测量技术,通过信号趋势分析实现结构信号的快速识别,提高了分析效率。开发了基于特殊信号特征识别技术的爬行机器人智能控制技术,实现了高可靠性的双探头全自动采集,降低了检查期间人员对机器人干预操作的风险及劳动强度,提高了安全性与工作效率。 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100%。 |
4 |
高厚秀 |
无 |
工程师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爬行机器人开发结构设计负责人。 开发的机器人爬行脚趾的特殊加工工艺与结构,提高了机器人爬行时定位可靠性与对被检传热管的安全性。保证了爬行与检查时机器人不会从管板上掉落但定位脚趾在固定在管子内部时又不会对传热管造成损坏。 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100%。 |
5 |
韩捷 |
无 |
工程师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涡流信号数值模拟计算技术开发模块负责人。 首次采用体积分与有限元结合的涡流信号模拟计算技术,实现了涡流信号的快速数值仿真模拟,提高了涡流检测理论研究水平和探头理论设计技术。 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80%。 |
6 |
辛露 |
无 |
工程师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主体参与爬行机器人开发结构设计。 开发的机器人爬行脚趾的特殊加工工艺与结构,提高了机器人爬行时定位可靠性与对被检传热管的安全性。保证了爬行与检查时机器人不会从管板上掉落但定位脚趾在固定在管子内部时又不会对传热管造成损坏。 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70%。 |
7 |
崔洪岩 |
无 |
工程师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参与推拔器机械系统设计。 开发了四轮自适应调节压紧的推拔技术,使得探头扫查运动时的推拔力与运动速度恒定,提高了涡流信号的稳定性; 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70%。 |
8 |
邵文斌 |
无 |
工程师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参与涡流信号数值模拟计算技术开发; 首次采用体积分与有限元结合的涡流信号模拟计算技术,实现了涡流信号的快速数值仿真模拟,提高了涡流检测理论研究水平和探头理论设计技术。 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70%。 |
9 |
聂炜超 |
无 |
工程师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电气控制系统分项测试负责人,负责通讯系统的设计和测试,解决了整个系统的视频监控、语音通讯等多种问题。 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60%。 |
10 |
何虹 |
无 |
工程师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参与系统需求分析、现场检查测试,参与测试报告的编制,为软件和硬件问题修正了许多建议。 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60%。 |
11 |
文斌 |
无 |
高级工程师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开发了带有步态优化规划模块以及路径优化规划模块的运动控制算法技术,避开了堵管及盲孔管板对机器人运动的影响,缩短了机器人运动的时间,提高了检查效率; 开发了带有逻辑保护模块、碰撞检测模块的智能避障技术、状态诊断模块的智能判断技术以及故障报警与提醒技术,提高了爬行机器人运动的安全性; 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 |
12 |
吴海林 |
无 |
研究员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涡流探头推拔器控制设计及基于光纤的多功能控制器负责人。 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 |
13 |
祁攀 |
无 |
工程师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参与涡流软件开发设计,设计的推拔器控制软件,实现了高速、稳定等功能,保障了整个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 |
14 |
朱良 |
无 |
工程师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参与推拔器机械系统设计。 开发了四轮自适应调节压紧的推拔技术,使得探头扫查运动时的推拔力与运动速度恒定,提高了涡流信号的稳定性; 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 |
15 |
张建军 |
无 |
高级工程师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参与电气控制系统分项测试,负责通讯系统的设计和测试,解决了整个系统的视频监控、语音通讯等多种问题。 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 |
002
一、项目名称
基于六关节机械手的核反应堆压力容器检查三维控制系统研制
二、推荐等级
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项目简介
为了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依托中核集团重点科技专项和优先发展技术项目:核电站关键设备在役检查、老化管理延寿技术为依托(中核科发[2010]270号),以核动力运行研究所、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为主导,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于2009年到2013年合作开发了我国第一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六关节机械手的核反应堆压力容器检查三维控制系统。
以核电站反应堆压力容器检查应用为目标,研究适用于核工业的具有高可靠性、高安全性、检查区域复杂等特点的六关节机械手远控操作系统,包括高效人机交互方法、安全机制、协调控制方法、远控操作控制策略、检查轨迹规划等关键技术及理论。通过合作开发,研制一套能远程驱动六关节机械手实现单轴及多轴联动的运动控制系统,同时开发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三维动态模拟、可离线编程仿真、空间测量及干涉检测的三维仿真控制软件,并可实现对不同堆型压力容器的三维模型导入、机械工具三维模型的参数化修改,以用于完成不同堆型压力容器的检查要求。
项目填补了国内同类产品空白,打破了国际垄断,摆脱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提高了我国在核电站关键设备的在役检查技术能力,标志着我国在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在役检查自动化的产业链上实现了全面自主设计和研制。
四、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序号 |
知识产 权类别 |
知识产权 具体名称 |
国家 (地区) |
授权号 |
授权日期 |
权利人 |
发明人 |
发明专利 有效状态 |
1 |
发明专利 |
一种针对容器焊缝检查机械手运动轨迹的规划方法 |
中国 |
CN201310703645 |
2016.2.3 |
哈尔滨工业大学、中核武汉核电运行股份有限公司 |
赵杰、李 戈、黄晓锋、文 斌、闫继宏、何秀权、樊继壮 |
已授权 |
2 |
软件登记 |
承压容器检查机械手下位机控制软件 |
中国 |
2014SR015438 |
2014.2.11 |
哈尔滨工业大学、中核武汉核电运行股份有限公司 |
樊继壮、黄晓锋、李 戈、文 斌、闫继宏、何秀权、 |
已授权 |
3 |
软件登记 |
承压容器检查机械手三维控制系统模型扩展软件 |
中国 |
2015SR006091 |
2015.1.12 |
哈尔滨工业大学、中核武汉核电运行股份有限公司 |
李 戈、黄晓锋、文 斌、闫继宏、何秀权、樊继壮 |
已授权 |
4 |
软件登记 |
承压容器检查机械手三维控制系统离线仿真软件 |
中国 |
2015SR006096 |
2015.1.12 |
哈尔滨工业大学、中核武汉核电运行股份有限公司 |
李 戈、黄晓锋、文 斌、闫继宏、何秀权、樊继壮 |
已授权 |
5 |
软件登记 |
承压容器检查机械手三维控制系统在线控制软件 |
中国 |
2015SR006102 |
2015.1.12 |
哈尔滨工业大学、中核武汉核电运行股份有限公司 |
李 戈、黄晓锋、文 斌、闫继宏、何秀权、樊继壮 |
已授权 |
五、推广应用情况
该科技成果现已成功应用于秦山II扩,岭澳、福清及方家山等核电站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役前及在役检查,降低了核电设备检测维修成本,提高了我国核电站运行保障能力,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项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在噪声抑制技术及三维实时控制可靠性方面处于国际领先。
六、主要完成人情况
序号 |
姓名 |
行政职务 |
技术职称 |
工作单位 |
完成单位 |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
1 |
黄晓锋 |
无 |
高级工程师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负责项目的整体技术指标的制定、总体方案的设计、远程控制器及仿真软件整体架构的设计、远程控制策略的制定,关键技术难点的方案设计,电磁兼容、噪声干扰、超声信号精密匹配等技术的研究以及技术指标的测试、项目的管理、技术协调等内容,在项目的方案设计、实施、测试及应用等阶段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80%,旁证材料:在本项目申请授权的发明专利中排名第3,在本项目的4个软件著作中也有重大贡献。 |
2 |
闫继宏 |
无 |
副教授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项目的总体方案的设计、三维模拟仿真软件整体架构的设计、远程控制策略的制定,关键技术难点的方案设计,以及技术指标的测试、项目的管理、技术协调等内容,在项目的方案设计、实施、测试等阶段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旁证材料:在本项目申请授权的发明专利中排名第5,在本项目的4个软件著作中也有重大贡献。 |
3 |
李戈 |
无 |
副教授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项目的三维仿真控制软件的整体开发,模型扩展、检查轨迹自动生成规则算法的研究,开发了包括人机交互模块、机械臂路径规划、模型扩展功能、在线控制及离线仿真以及与机械臂控制器软件之间的通讯等功能的开发,在项目的设计、开发以及应用中三维仿真控制技术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本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60%,旁证材料:在本项目申请授权的发明专利中排名第2,在本项目的4个软件著作中也有重大贡献。 |
4 |
文斌 |
无 |
高级工程师 |
武汉科技大学 |
武汉科技大学 |
项目的三维仿真控制软件的方案设计,系统测试及现场检验实施研究,在项目的需求分析、设计开发以及应用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本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60%,旁证材料:在本项目申请授权的发明专利中排名第4,在本项目的4个软件著作中也有重大贡献。 |
5 |
樊继壮 |
无 |
副教授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项目机械臂控制器的开发,以及电磁兼容、噪声干扰、超声信号精密匹配等技术的研究,开发了机械臂控制器系统,实现了三维仿真控制软件方面的通讯以及与超声检查设备的配合,在项目设计、实施以及应用中做出了突出性贡献。在本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60%,旁证材料:在本项目申请授权的发明专利中排名第7,在本项目的4个软件著作中也有重大贡献。 |
6 |
何秀权 |
无 |
工程师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项目机械臂控制器的开发,以及电磁兼容、噪声干扰、超声信号精密匹配等技术的研究,参与开发机械臂控制器系统,实现了三维仿真控制软件方面的通讯以及与超声检查设备的配合,在项目实施、测试以及应用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本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60%,旁证材料:在本项目申请授权的发明专利中排名第6,在本项目的4个软件著作中也有重大贡献。 |
7、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早在1997年就从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引进了SUPREEM核反应堆压力容器检查系统,并于1997-1999年实现了机械系统的国产化,但由于控制系统开发难度很大,当时只能从西屋电气公司采购。为了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中核集团以重点科技专项和优先发展技术项目:核电站关键设备在役检查、老化管理延寿技术为依托(中核科发[2010]270号),以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为主导,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于2009年到2013年合作开发了我国第一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六关节机械手的核反应堆压力容器检查三维控制系统。目的是通过完成此项研究,提高核反应堆压力容器检查装置的自主化能力;进一步完善检验的关键技术;具备自主对已建核电站及在建核电站的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实施役前及在役检查的技术水平;
项目以提高系统的高效性、安全性为目标,对于机械手远控操作系统的高效交互方法、安全机制、协调控制方法等关键性技术进行了研究。研制过程中,经过双方的努力,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实现了多项技术创新,获得共同知识产权5项:1项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证明材料见附件。
项目成果已在中核和中广核集团转化应用,在秦山二期、岭澳、福清、方家山等核电站压力容器役前和在役检查中得到应用,保障了核电站安全可靠运行,提高核电运行的经济效益。
003
一、项目名称
水下净化技术研究及应用
二、推荐等级
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项目简介
本技术为核电站设备维护检修技术领域。
项目的主要内容有:轻型水下双向真空吸尘技术、滤网过滤和反冲洗自清洁技术、水下长杆工具的支撑移动定位技术、水体屏蔽下远程拆卸高放射性滤芯技术、潜水泵水下应急脱扣技术、异物转移和单向收纳技术等的研究;基于相关技术的水下净化装置研制以及水下净化工艺方法,项目的特点如下:
水下双向真空吸尘技术,可以在水下吸取异物和排出异物。减少滤网更换次数提高工效。
小型轻量化的设备配以工具的支撑移动和定位技术,降低了碰损堆腔底部设施的风险;方便两人组合操作完成异物清除或指定区域的水下净化和清洁工作,无需占用核岛环吊影响大修关键路径,利于缩短大修工期。
水下远程拆卸技术创造性地解决了水体屏蔽下远程更换高放射性滤芯的难题,有效降低操作人员受照剂量。
优化的净化工艺路径 基于支撑移动定位机构的优化净化工艺路径和压力容器净化操作导则、净化路径为从周边向中间由高到低的点式步进方法。
异物单向收纳转移技术 通过设置只进不出的收集篮,实现异物的收纳,杜绝异物二次回流水池,保证净化效果不降低。
项目设备可以完成水体净化、水下吸尘、异物排除、内壁清洁等多种工作,对降低检修时的环境剂量、消除异物隐患、保障设备安全、减少大修工期等具有积极意义。水下净化系列设备及工艺技术是国内首创,和国内外同类产品相比:轻便性相当,易用性、安全性和减少大修时间上有优势,为核电水池净化提供了系列化的解决方案。和常规水池的净化或异物的打捞方法相比,在便捷性、效率、安全性、经济性方面都是目前国内核电站较为理想的选择。
四、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序号 |
知识产权类别 |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
国家 (地区) |
授权号 |
权利人 |
发明人 |
发明专利有效状态 |
1 |
发明 |
水下异物打捞装置 |
中国 |
ZL 2013 1 0526640.1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胡卉桦卢冰张斌胡鑫张丽萍乔素凯魏学舟 |
已授权 |
2 |
发明 |
一种用于净化堆芯水池表面的撇渣装置 |
中国 |
ZL201210549485.0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胡卉桦朱立辉刘彦君 李彦宾刘洋 |
已授权 |
3 |
发明 |
一种乏燃料贮存套管内壁清洗工具 |
中国 |
201410841589.8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胡卉桦 |
已受理 |
4 |
发明 |
反应堆堆腔净化系统 |
中国 |
201410848226.7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胡卉桦 |
已受理 |
5 |
实用新型 |
水下气动钳子 |
中国 |
ZL2014 2 0257024.0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胡卉桦张丽萍胡汝宏卢冰张斌胡鑫 |
已授权 |
6 |
实用新型 |
一种乏燃料贮存套管内壁清洗工具 |
中国 |
ZL2014 2 0858021.2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胡卉桦张丽萍崔建新 |
已授权 |
7 |
实用新型 |
反应堆堆腔净化系统 |
中国 |
ZL201420857826.5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胡卉桦张丽萍袁建春 万勇董旺 |
已授权 |
五、推广应用情况
自2013年12月开始,在大亚湾L211、L112、D217、D117大修,应用本项目成果已4次成功实施堆腔底部水体净化。从实施的情况看,设备能有效吸起腔底异物,改善水体的清洁状况,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该项技术还7次完成核电站的水池异物打捞、BMI检查焊缝清洁等任务。包括:福清1/2号机组装料及101大修、方家山1/2号机组装料、昌江1号机组装料。
六、主要完成人情况
序号 |
姓名 |
行政职务 |
技术职称 |
工作单位 |
完成单位 |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
1 |
胡卉桦 |
无 |
高级工程师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负责水下净化技术研究的总体策划。为应用项目堆腔净化的项目负责人;组织协调项目实施、与业主方技术接头,改善堆腔净化工艺路径。提出双向潜水泵叶轮方案、水体屏蔽下远程更换高放射性滤芯和潜水泵方案,是滤网过滤技术的研究人、水下气动钳子的设计人。指导现场实施安全检查及防异物规程,负责技术成果应用项目设备的全部方案设计审核。编写堆腔净化项目策划、质量管理、现场技术服务文件等。相关五项专利的第一发明人。 |
2 |
张丽萍 |
无 |
高级工程师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负责水下净化技术研究应用项目设备的方案设计、绝大部分的机械设计及其技术文件的编写。负责与业主方技术接口。 论证双向潜水泵叶轮方案的可行性、滤网过滤技术的主要研究人、提出真空吸尘装置支撑移动定位解决方案、提出堆腔净化工艺路径方案、过滤方案比较论证。提出异物单向收集容器、焊缝清洁设备的设计方案,提出设备试验方案。 |
3 |
袁建春 |
无 |
工程师 |
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
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
负责成果应用的协调;参与成果应用方案审核,对净化设备设计提出多项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如异物单向收纳装置里的阻流结构设置改进等);参与调试试验;参与模拟试验方案、安全措施的拟定;应用项目实施过程的协调人。 是专利《反应堆堆腔净化系统》的发明人之一。 |
4 |
万勇 |
无 |
工程师 |
南京大学 |
南京大学 |
负责成果应用部分项目(异物单向收纳装置)的技术接口;参与调试试验;参与模拟试验方案的拟定;参与模拟试验;协助应用项目实施。是专利《反应堆堆腔净化系统》的发明人之一。 |
5 |
董旺 |
无 |
工程师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制定项目现场实施的操作规程;负责水下净化技术研究应用项目堆腔净化的工艺措施改进,提出过建设性改进意见;技术服务阶段负责与业主协调;提出净化设备改进意见。 |
6 |
冷慧玲 |
无 |
工程师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负责水下净化技术研究的电器控制技术方案、异物打捞专用工具、堆腔净化设备电器控制设计,是几个成果应用项目水下异物打捞的项目负责人。 |
7 |
卢冰 |
无 |
高级工程师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负责水下净化技术研究的电器控制技术方案、试验方案的设计,异物打捞专用工具、堆腔净化设备电器控制设计,是几个成果应用项目水下异物打捞的项目负责人。是发明专利水下异物打捞装置的第二发明人;是专利水下气动钳子的发明人之一。 |
004
一、项目名称
全范围模拟机数字仪控系统全仿方案研制与应用
二、推荐等级
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项目简介
核电站数字化仪控系统核心技术多年来一直由少数几家国外大公司掌握,模拟机用的虚拟DCS产品价格昂贵。在海南昌江核电工程全范围模拟机项目中采用数字仪控系统全仿方案,可节约设备采购成本约4000万元;更重要的是,压缩了项目研制周期约12个月,避免了电厂DCS工程进度不匹配对模拟机的影响,确保了昌江核电工程进度。全范围模拟机数字仪控系统全仿方案的成功研制带来下述重大效益:
一方面,全范围模拟机数字仪控系统全仿方案的成功研制保证了海南昌江核电工程1、2#机组全范围模拟机项目的成功实施和按时投运,使得海南昌江核电厂能够按进度要求培训和考核足够数量的核电厂操纵人员,从而为海南昌江核电工程1、2#机组商运提供了运行人员保障,进而为缓解电力紧张局面做出贡献。
另一方面,全范围模拟机数字仪控系统全仿方案的成功研制大大降低了海南昌江核电工程1、2#机组全范围模拟机项目研制的成本,也为机组人因工程集成系统验证提供了平台,相比于实物仿真方案,具有设置初始条件迅速、DCS性能稳定性好、便于第二套平台搭建的优势。
本项目中采用的DCS全仿方案,在国内的核电模拟机研制中属于首次采用,软件规模大,技术难度高。本项目中研制的DCS仿真软件功能完整、各项性能指标与同类型核电用DCS软件相当,能满足模拟机培训的需求。
四、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序号 |
知识产 权类别 |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
国家 (地区) |
授权号 |
授权日期 |
权利人 |
1 |
软件著作权 |
核电站Foxboro I/A虚拟机软件 |
中国 |
软著登字第0350268号 |
2011年11月24日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2 |
软件著作权 |
核电站Foxboro I/A组态数据转换软件 |
中国 |
软著登字第0350261号 |
2011年11月24日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3 |
软件著作权 |
CNPO-CP1000一二层数据解析软件 |
中国 |
软著登字第0915840号 |
2015年2月10号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4 |
软件著作权 |
CNPO-DCS分布式实时数据中间件软件 |
中国 |
软著登字第0915792号 |
2015年2月10号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五、推广应用情况
全范围模拟机数字仪控系统全仿方案的成功研制大大降低了海南昌江核电工程1、2#机组全范围模拟机项目研制的成本,也为机组人因工程集成系统验证提供了平台,相比于实物仿真方案,具有设置初始条件迅速、DCS性能稳定性好、便于第二套平台搭建的优势。
六、主要完成人情况
序号 |
姓名 |
行政职务 |
技术职称 |
工作单位 |
完成单位 |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
1 |
徐奎 |
无 |
工程师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在公司现有的矩阵式管理模式下,采用现代项目管理方法,结合通用的项目管理软件及公司自主研发的配置管理软件,对项目进行科学有效的管控。主要负责项目策划、项目实施、过程管控、方案及论证和项目质量控制。在国内,首次实现了FOXBORO IA控制器的翻译仿真;首次实现了ADACS_N软件的全仿真;在项目不同的执行阶段,能够在同一软件平台下分别使用功能仿真和翻译仿真两种方式。 |
2 |
卢铁忠 |
无 |
高级工程师 |
海南核电有限公司 |
海南核电有限公司 |
为模拟机项目提供各种资源保证;协调并决策解决模拟机制造及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在国内,首次实现了FOXBORO IA控制器的翻译仿真;首次实现了ADACS_N软件的全仿真;在项目不同的执行阶段,能够在同一软件平台下分别使用功能仿真和翻译仿真两种方式。 |
3 |
靖兆丰 |
无 |
工程师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Mimic流程图显示功能,模块创建于调度功能,在国内,首次实现了FOXBORO IA控制器的翻译仿真;首次实现了ADACS_N软件的全仿真;在项目不同的执行阶段,能够在同一软件平台下分别使用功能仿真和翻译仿真两种方式。 |
4 |
向俊瑛 |
无 |
工程师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对整个研制过程产生的问题总体控制、跟踪。开发相关接口部件,进行分系统调试和整体联调调试及做相关测试。在国内,首次实现了FOXBORO IA控制器的翻译仿真;首次实现了ADACS_N软件的全仿真;在项目不同的执行阶段,能够在同一软件平台下分别使用功能仿真和翻译仿真两种方式。 |
5 |
谢先林 |
无 |
高级工程师 |
海南核电有限公司 |
海南核电有限公司 |
组织并参与审查该项目技术规格书编制;组织并参与该项目的全仿方案验证。在国内,首次实现了FOXBORO IA控制器的翻译仿真;首次实现了ADACS_N软件的全仿真;在项目不同的执行阶段,能够在同一软件平台下分别使用功能仿真和翻译仿真两种方式。 |
6 |
邓戈燕 |
无 |
高级工程师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CS二层仪控功能组态模板的设计与实现、DCS二层数据结构设计(涉及流程图相关、趋势、设备状态列表等)、DCS二层翻译软件研发、组态软件工具需求与设计。在国内,首次实现了FOXBORO IA控制器的翻译仿真;首次实现了ADACS_N软件的全仿真;在项目不同的执行阶段,能够在同一软件平台下分别使用功能仿真和翻译仿真两种方式。 |
7 |
杜春列 |
无 |
高级工程师 |
海南核电有限公司 |
海南核电有限公司 |
审查该项目技术规格书;参与该项目的全仿方案验证。在国内,首次实现了FOXBORO IA控制器的翻译仿真;首次实现了ADACS_N软件的全仿真;在项目不同的执行阶段,能够在同一软件平台下分别使用功能仿真和翻译仿真两种方式。 |
8 |
周华 |
无 |
高级工程师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编写测试用例,负责测试工作。在国内,首次实现了FOXBORO IA控制器的翻译仿真;首次实现了ADACS_N软件的全仿真;在项目不同的执行阶段,能够在同一软件平台下分别使用功能仿真和翻译仿真两种方式。 |
9 |
杨健文 |
无 |
工程师 |
海南核电有限公司 |
海南核电有限公司 |
参与项目前期全仿方案论证工作;负责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质量、进度和风险管控工作。在国内,首次实现了FOXBORO IA控制器的翻译仿真;首次实现了ADACS_N软件的全仿真;在项目不同的执行阶段,能够在同一软件平台下分别使用功能仿真和翻译仿真两种方式。 |
10 |
祁蔚 |
无 |
高级工程师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DCS一层接口部件功能开发、DCS一层故障方案制订与实现、BUP一层逻辑相关功能实现、二回路给水相关系统模型开发、教控台数据(故障与就地)的维护。在国内,首次实现了FOXBORO IA控制器的翻译仿真;首次实现了ADACS_N软件的全仿真;在项目不同的执行阶段,能够在同一软件平台下分别使用功能仿真和翻译仿真两种方式。 |
11 |
范秀丽 |
无 |
工程师 |
海南核电有限公司 |
海南核电有限公司 |
参与测试文件审查;参与模拟机偏差项的提出及测试。在国内,首次实现了FOXBORO IA控制器的翻译仿真;首次实现了ADACS_N软件的全仿真;在项目不同的执行阶段,能够在同一软件平台下分别使用功能仿真和翻译仿真两种方式。 |
12 |
杨锦 |
无 |
高级工程师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负责趋势和当前值功能的开发在国内,首次实现了FOXBORO IA控制器的翻译仿真;首次实现了ADACS_N软件的全仿真;在项目不同的执行阶段,能够在同一软件平台下分别使用功能仿真和翻译仿真两种方式。 |
13 |
蒲希 |
无 |
工程师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提高画面组态工具及运行时效率和准确性。在国内,首次实现了FOXBORO IA控制器的翻译仿真;首次实现了ADACS_N软件的全仿真;在项目不同的执行阶段,能够在同一软件平台下分别使用功能仿真和翻译仿真两种方式。 |
14 |
程敏敏 |
无 |
工程师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提高画面组态工具及运行时效率和准确性。在国内,首次实现了FOXBORO IA控制器的翻译仿真;首次实现了ADACS_N软件的全仿真;在项目不同的执行阶段,能够在同一软件平台下分别使用功能仿真和翻译仿真两种方式。 |
15 |
薛 闯 |
无 |
工程师 |
海南核电有限公司 |
海南核电有限公司 |
参与测试文件审查;参与模拟机偏差项的提出及测试。在国内,首次实现了FOXBORO IA控制器的翻译仿真;首次实现了ADACS_N软件的全仿真;在项目不同的执行阶段,能够在同一软件平台下分别使用功能仿真和翻译仿真两种方式。 |
005
一、项目名称:
五十米徒步吊桥
二、推荐等级:
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
五十米徒步吊桥是针对山地地形特点而研制的一种轻便徒步桥梁器材,主要用于在山地江河、干沟、深谷、雨裂地段上架桥,以便救援人员快速克服沟谷障碍。主要由锚碇(桩式锚碇、卧式锚碇、锚杆锚碇)、塔架、主索、吊杆、桥节、桥础、风缆、抛投装置和辅助架设工具等组成。可满足架设26m~50m跨度的桥梁架设需求,通行载荷为:单人(含负重)100kg,间距2m;2人抬担架(含伤员)250kg,间距10m通行。即可于战时在我国西南山地保障徒步分队的机动,也可于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在桥梁坍塌、道路中断时保障救援人员和受灾群众的前运后送及物资器材的应急输送,因此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可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军事价值。
四、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
论文名称/刊名/作者 |
年、卷、页码 |
1 |
悬索桥不同跨度架设时恒载状态主缆曲线共性分析/渡河桥梁学组.第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张雪梅、周志光 |
2012.777-781 |
2 |
一种新型折叠桥面系的研制/工兵装备研究/张雪梅、魏红星、张炜 |
2012(5)15-18 |
3 |
五十米徒步吊桥振动与动力分析/渡河桥梁学组.第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黄绍金、周志光、杨通靖、张雪梅 |
2012.773-776 |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序号 |
知识产权类别 |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
发明人 |
权利人 |
1 |
实用新型专利 |
一种可调式棘轮收放绳装置 授权号:ZL201220325496.6 授权日期:2013年02月13日 证书编号:证书号第2696540号 |
张雪梅、魏红星、胡新瑞 |
武汉雷神特种器材有限公司 |
2 |
发明专利 |
便携式徒步桥梁装备 (专利公司已经受理) |
张雪梅、魏红星 付华奇、彭 毅、胡新瑞 |
武汉雷神特种器材有限公司 |
3 |
实用新型专利 |
可调式桥梁塔架 (专利公司已经受理) |
张雪梅、彭 毅 杨明胜、付华奇、魏红星 |
武汉雷神特种器材有限公司 |
五、推广应用情况(发明、进步、推广):
2010年6月公司应上级机关对非战争军事行动工程装备实训的要求。组织人员对五十米徒步吊桥主要操作者进接装培训。其中分别对沈阳、南京、北京、济南、成都等地区21名操作者进行了理论和实际培训,培训效果非常理想。
2011年4月公司委派售后服务人员到宁夏中卫68211部队进行了技术推广及指导工作,顾客反映该产品性能稳定,售后技术服务周到。
2013年6月公司委派售后服务人员到河南洛阳71621部队进行了技术推广及指导工作,顾客反映该产品性能稳定,售后技术服务周到。
2013年5月~7月 五十米徒步吊桥随第42集团军工兵团参加了文莱东盟防长人道主义救援及军事医学专家组联合演习,出色完成了演习任务。五十米徒步吊桥具有环境适应性强,可以人工快速架设与撤收,通行性能好的特点,深受部队官兵的欢迎。该器材装备部队后,将在未来执行机动保障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可广泛应用于抢险救灾任务中,在桥梁坍塌、道路中断情况下,快速架设的徒步吊桥可保障救援人员及时到达,受困群众及时转移,以及物资及时运达。
六、主要完成人情况(公示姓名、行政职务、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序号 |
姓 名 |
行政职务 |
技术职称 |
工作单位/完成单位 |
对成果创造性贡献 |
1 |
张雪梅 |
副主任 |
高工 |
武汉雷神特种器材有限公司 |
项目组长,负责方案论证、总体方案设计、技术设计、技术文件编写、样机试制试验和研制工作的组织协调。 |
2 |
魏红星 |
副总工 |
高工 |
武汉雷神特种器材有限公司 |
负责方案设计、技术设计、样机试制试验和研制工作的组织协调。 |
3 |
付华奇 |
总工 |
高工 |
武汉雷神特种器材有限公司 |
负责方案设计、技术设计、样机试制试验和研制工作的组织协调。 |
4 |
杨明胜 |
主任 |
高工 |
武汉雷神特种器材有限公司 |
负责方案设计、技术设计、样机试制试验和研制工作的组织协调。 |
5 |
彭 毅 |
|
高工 |
武汉雷神特种器材有限公司 |
负责方案设计、技术设计、样机试制试验及技术文件编写。 |
6 |
胡新瑞 |
|
工程师 |
武汉雷神特种器材有限公司 |
负责方案设计、技术设计、样机试制试验及技术文件编写。 |
七、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张雪梅为项目组长,总设计师;
魏红星为项目总质量师;
付华奇为项目行政总指挥;
杨明胜为锚碇系统主任设计师;
彭毅为塔架系统主任设计师;
胡新瑞为包装系统主任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