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湖北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企业动态

五十载华舟峥嵘路 半世纪应急报国情

来源:秘书处发布时间:2017-04-10阅读次数:

春暖花开季,芳菲四月天。在我们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撸起袖子加油干,用新业绩迎接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中国应急装备的摇篮---湖北华舟重工应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446厂)迎来了50华诞。

50年栉风沐雨,50年砥砺前行。50年来,华舟重工秉承“以应急保障为已任,为人类安全作贡献”的企业使命,专注应急装备事业,产品由建厂初期单一的舟桥拓展到应急桥再拓展到应急交通工程装备,系列产品曾在“98”抗洪、“5.12”汶川大地震、孟加拉特大洪水、巴基斯坦特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福建泰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救援行动中迅速打通灾区生命通道,为最大限度减少灾区民众伤亡、减少因灾害带来的损失,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一张响当当的“中国应急”名片,蜚声中外,威振四海。

50年峥嵘岁月,50年沧桑巨变。华舟重工走过的50年,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断向困难发起挑战的50年;是华舟人扎根三线,自强不息,为国家国防事业、应急产业无私奉献的50年;是顺应改革潮流,坚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实施军民融合,从单一军品向多军种、多领域拓展,开启应急产业新篇章的50年;是实施品牌建设、开展资本运作、国际化经营,走出偏远“小山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50年;是在国家、集团公司发展规划指引下,推动企业全面发展进步的50年;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实现“华舟梦”打下坚实基础的50年。

创业篇:湖北赤壁,自古兵家必争之地,1800多年前那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三国赤壁之战至今依然被津津乐道;靠山、近水、隐蔽,毛主席大笔一挥,我国第一个舟桥厂在赤壁落地生根。从此,一批又一批创业者汇集在“铁山北沟”,他们凭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创业激情,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终使我国舟桥技术国际领先,将一个“吃饭”都成问题的三线企业打造成为鄂南地区的一颗璀璨明珠。

196741日,一个让华舟人永远铭记的日子。中国第一个舟桥厂在沉睡千年的蒲圻县(现赤壁市)铁山北沟破土动工。惊天动地的爆破声、创业者的怒吼声,撕破了铁山北沟的宁静,仿佛向全世界宣告—中国有了自己的舟桥厂!

建厂伊始,来自祖国四面八方、满怀建设“三线”豪情的创业者扎根在山沟里,他们不畏风雨,不畏艰辛,用肩挑手提、一锹一镐,胜利完成了通水、通电、通路、厂房和生产线建设等艰巨任务。

197061日,开始试生产,同年1226日完成第一套63式轻型舟桥,正式迈出舟桥装备国产制造第一步。从此以后,工厂源源不断地为部队输送各类舟桥装备,成为我国军用舟桥的生产基地和新型军用桥梁的摇篮。

上世纪80年代,市场经济的大潮风起云涌。工厂军品任务锐减,但华舟人不怨天尤人,用“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的口号激励自己。从自动钳、钢模板做起,积极探索民品开发新路,成功开发了水泥搅拌车、特种自卸车等民用机械。与此同时,工厂不等不靠,自筹资金研制出重型越野舟车项目,突破了我国舟桥运载车的瓶颈,79式带式舟桥一跃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上世纪90年代,工厂像许多三线企业一样陷入生存困境,无军品、无民品、无资金,面临边缘化的窘境。然而,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企业!1994年春节,工厂成功签订出口缅甸的装配式公路钢桥合同。正是从那时开始,应急桥成为工厂的标志性产品,并通过技术创新,衍生出多种系列,直到现在仍然在市场上占据“龙头老大”的地位。

1998年,根据国家政策,工厂进行了“改制”,成立了湖北华舟有限责任公司。经历了“全员下岗”、“全员入股”、“全员合同制”、“减员增效”、“末位淘汰”等一系列“改革”,企业和员工在艰难的环境中孜孜探索,寻找出路。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进入新世纪,通过大力实施技术创新、管理升级等举措,企业转危为安,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站稳了脚根。

回首创业路,华舟重工有过成功的喜悦,也有过探索的艰辛和失败的痛楚。但华舟人从未丧失自信,总能同舟共济,昂首挺过!从中南金属结构厂到湖北华舟特种设备厂,再到湖北华舟有限责任公司,几代华舟人用“特别能吃苦、特能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三特精神”,为企业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铸就了持续发展的“铁打营盘”,使公司渡过难关,迎来了发展的新纪元!

发展篇:“十一五”“十二五”是华舟重工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华舟人在市场经济的汪洋中,劈波斩浪,扬帆远航,用十年时间成功实现了由舟桥到应急桥再到应急交通工程装备的“三步走”跨越,引领了行业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华舟速度”。

2005年,华舟重工新的领导班子成立。面对军品订货量不大,任务不饱满;核心产品技术竞争力不强,附加值不高;缺少资金,设备加工能力落后;人才储备不足,员工观念落后等一系列突出矛盾,董事长余皓决定召开战略研讨会。通过对企业面临的市场形势和自身优劣势的梳理,在公司第一次战略研讨会上明确了十年“三步走”战略和“十一五”“一二三四五”发展思路,即十年内,主业从舟桥拓展到应急桥,再扩展到应急交通工程装备;“十一五”实现“壮大一个基地、构建两个平台、建设三支队伍、开发四系产品、五年总量翻番”的战略构想。

战略引领发展,战略指引航向。围绕总体战略目标,公司每年召开一次战略研讨会,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为新一年发展把脉支招,酝酿、出台了一系列相应改革创新配套措施。这些措施不断结出丰硕的果实,短短几年,华舟重工拨云见日,跳出原来徘徊不前的怪圈,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十一五”期间,公司总部由赤壁搬迁到武汉,并与原武汉中北造船设备有限公司实施了资源整合;在武汉成立了华舟应急装备研究设计院,在北京成立了北京中船华舟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搭建了技术和市场两个平台;构建了扁平化矩阵式组织架构,建立了以财务资产运营为核心的管控体系和以岗位管理为轴心的管理制度体系;畅通了技术、生产、管理三支人才队伍成长渠道;拥有了两型三代四十多种应急交通工程装备产品,覆盖了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四大交通工程领域,形成了多层次、多领域的应急交通工程装备体系;“十一五”末,经济总量、销售收入首次双超10亿元,跨入大企业行列;赤壁制造基地具备10个亿的生产能力。

经过这一轮的发展,企业成功地实现了第一次华丽转身。

进入“十二五”,随着国家大力发展应急产业,华舟重工因势而动,顺势而为,有了一个更大的梦想:做应急产业的先锋。在第六次战略研讨会上确定了“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和“新一二三四五”发展思路,决心再用十年时间,实现由应急交通工程装备向应急装备和应急产业的新跨越。在新战略指引下,华舟人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新一轮发展中来,先后实施了资本运作、国际化经营、品牌建设等举措,为“十二五”圆满收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末的华舟重工:

——促成了国家《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的出台,被国家五部委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成为“应急交通工程装备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

——两个转型初见成效。完成预研项目119项,完成科研项目54项,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达60%,一批高、尖、新产品投放市场,连续五年被集团公司评为“科技创新先进单位”,由生产经营型向技术创新型转型取得新进展。建立了操作性强、导向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由传统管控模式向卓越绩效管控模式转型取得新成效。

——三个基地功能日臻完善。“十二五”期间,完成了车改生产线改造,新建了涂装生产线,启动了赤壁产业园建设。武汉研发基地、赤壁制造基地、北京营销基地建设稳步向前推进,功能日臻完善。

——四大板块互为补充。应急交通工程装备板块继续占据主导地位,军队的订购量呈持续增长趋势,并向多兵种拓展;专用车辆板块市场开发取得了初步效果;专用设备板块努力向广度和深度拓展,合同额逐年增加;海外工程承包板块发展势头强劲。

——总量五年翻番。“十二五”期间,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率超过13%,经济总量超20亿。

----“华舟应急”通过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审核,成为准上市公司。

---海外市场已占据“半壁江山”,产品远销亚、非、拉三大洲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外建立了5个分支机构和2个分公司。经过国家权威机构推荐,成为联合国救援机构合格供应商。

----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通过内抓质量,外树形象,“华舟重工,应急先锋”的品牌形象在中央电视台、在美国时代广场、在救援救灾现场广为传颂。“中国华舟”“CHINA HARZONE”的品牌知名度、美誉度越来越大。

如果说,“十一五”是华舟重工发展最快的时期,那么“十二五”就是华舟重工发展最好的时期。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面对严重的装备制造产能过剩,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华舟重工苦练内功,沉着应对,敢于涉险滩、触暗礁,永不言败、决不放弃,在各领域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实现了企业的第二次华丽转身。

成绩面前,华舟人并没有止步,在2015年召开的第11次战略研讨会上,确立了“十三五”华舟之梦:“拓展一个产业、开发二大市场、夯实三个基地、推进四化建设、总量五年翻番”。

2016年,华舟重工在集团公司的战略引领下,紧紧抓住上市机遇,加大科技创新、市场开发力度,扎实做好基础管理及提质增效等工作,经济总量、合同额、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蝉联集团公司“经营贡献奖”,成为集团公司旗下特色优势企业、重要成员单位。

从单一的舟桥生产到应急桥、高端应急装备,再到应急产业链条,一步步走来,华舟人不仅用双手创造了技术先进、质量精良的优质产品,而且用智慧繁荣了具有华舟特色的企业文化,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梦想之树植根沃土,枝繁叶茂。

“以应急保障为己任,为人类安全作贡献”的企业使命,“华舟重工,应急先锋”的品牌形象,“向顾客销售放心与成功”的质量理念、“精心设计、精细管理、精雕细琢、一次做好”的建造理念以及“共享共赢,追求持久”的市场理念,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成为企业不断发展进步的力量源泉。野战站台车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阅兵盛典上惊艳亮相;机械化桥代表中国参加在俄罗斯举办的国际军事装备竞赛中夺冠;新型重型舟桥26分钟克服长江天堑;各种应急装备在国内外自然灾害救援建功。这些优质的产品,既是华舟先进技术的缩影,更是对华舟文化最好的诠释。

无论是创业时期,还是新时期,公司的发展都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集团公司领导的亲切关怀,俞正声、贺国强等同志亲临华舟重工视察,对企业发展给予充分肯定,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胡问鸣在华舟重工检查指导工作时激动地表示,在华舟重工找到了他寻觅已久的“世界第一”和“国际化经营”。

发展壮大起来的华舟重工始终不忘初心,对内保持员工收入每年稳定增长,工作、生活环境改善,还将员工及家属户口从赤壁整体迁移到武汉,兴建安居房,大力释放发展红利,企业成为广大员工成就事业、享受生活的平台;对外全力回报社会,多次派遣应急小分队参与国内重大救援行动,协助政府制订各种应急产业政策和应急预案,组建应急产业联盟,融入地方经济抱团发展,用实际行动奏响出一曲铿锵有力、和谐奋进的华舟之歌。

展望篇:企业上市后,华舟重工又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面对新常态、新挑战和新要求,公司坚定不移推进应急产业高端化、专业化、品牌化、社会化,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巩固和扩大应急交通工程装备,向应急装备、应急产业拓展,成为应急产业先锋。

2020年时,力争实现“十三五”提出的“一二三四五”目标:

拓展一个产业:在巩固应急交通工程装备产业基础上,向应急装备产业拓展,成为应急装备产业先锋。

开发两大市场:深度开发国内市场,大力开发国际市场,覆盖全球50%的国家和地区。

建成三个基地:武汉建成集预研、科研、试验检测、技术服务于一体的产品研发基地;北京建成集市场开发、产品营销、产品展示、用户体验于一体的市场营销基地;赤壁建成具有聚集发展效应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生产制造基地。

推进四化建设:构建战略管控和财务管控相结合的集团化管控模式;运用信息技术,把公司的设计、采购、生产、财务、营销、管理等各个环节集成起来,建立完成公司信息化管理系统;品牌化经营意识贯穿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初步实现品牌化经营;对生产线进行智能改造,大力推进智能化制造。

总量五年翻番:2020年经济总量在2015年基础上翻一番。

2025年时,华舟重工争取实现“新三步”跨越---由应急交通工程装备产业向应急装备产业拓展,再到应急产业,成为应急产业先锋。

到公司成立70周年时,华舟重工力争成为知名企业,品牌享誉中外;员工物质文化生活丰富,享受工作、充满幸福感;企业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和赞誉,成为负责任、有担当的“全球名片”。

站在新起点,踏上新的征程,志存高远的华舟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将进一步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方略和系列讲话精神,在集团公司发展战略指引下,以上市为契机,加快应急产业资源整合,强化科技创新,强化党建,用智慧和双手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辉煌业绩,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和“华舟梦”贡献力量。(邓序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