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宜昌船柴基层创新展现澎湃活力
来源:秘书处发布时间:2017-10-04阅读次数:NaN
十八大以来,宜昌船柴牢牢把握科技创新这一发展主旋律,特别是在基层创新工作室上下功夫,做文章。几年里,从以QC小组的形式开展创新活动,到首批两个劳模创新工作室授牌。再到如今, 15个工作室同心协力,齐头并进,宜昌船柴基层创新力量取得了多项成绩,开拓了一番新天地。五度春秋,我们奋发图强;五载风雨,书写辉煌篇章。
工作室开出“并蒂花”
在钢构分厂,“周磊劳模创新工作室”和“于军创新工作室”可以说是一朵“并蒂花”。几年来完成了多项重要成果,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成绩的背后,有太多鲜为人知的付出……
2017年夏天,钢构厂室温常常高达40摄氏度,炎炎夏日焊工们要穿着厚厚的棉布衣服在窄小空间内工作,一天下来,不仅汗水湿透衣服,身上衣服还尽是飞溅烫穿的密集的小孔。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凭借着一腔热血和激情,周磊、于军两个创新工作室共同发力,成功解决了MAN机壳新产品刚性不好不易成型的试制难题。多少年来,钢构厂一线焊接现场就是他们的主战场,几乎每一次大、急、难的焊接问题都少不了他们的身影,缺不了他们的牵头。
工作室创立至今已多次参与全球首台燃机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并获得成功。这些新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并没有先例可循,他们不厌其烦地尝试破解这些难题,使得产品通过项目测试,顺利交验。2015年他们的创新成果《世界首台7HA.01型接管鱼嘴法兰的研制》获中船重工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三等奖;2016年《提高柴油机机座机架涂装一次合格率》获湖北省工办质量管理QC小组三等奖。2016年周磊工作室获武汉公司工会命名。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早在2007年,机加二厂的创新工作室就已经初具雏形,由于技术人员变动等种种原因,正式成立却是在2016年。机加二厂创新工作室在宜柴公司算的上是后起之秀,虽说创建时间不长,但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17年上半年已设立包括《内筒体加工工艺研究》《扇形组合件模块化精准加工研究》和《G50ME-C9.5缸盖加工工艺研究》等在内的5个攻关项目,提出了3项专利申请。工作室带头人周铭凭借着一股誓不罢休的韧劲和永不服输的闯劲,带领着成员走出一条技术创新之路。
气缸盖是船舶柴油机所有零部件当中结构最为复杂的零件,早前公司的气缸盖多依赖外购,成本差距之大令人咋舌。为解决这个问题,降低生产成本,工作室“瞄准”了5S50ME-B9.2型柴油机汽缸盖这一项目。通过多次头脑风暴和尝试,通过工艺路线和切削刀具、参数改进,最终实现汽缸盖批量化生产。在其基础上,他们还利用分厂FPT加工中心的智能化配置,完成了缸盖的智能化生产,设计应用非标刀具,满足冷却水孔、启动阀孔、注油器孔的智能化加工,极大降低了生产周期,提高了产品质量,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紧抓效益稳步前行
机加一厂创新工作室是公司少有的“全党员”型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张彦宁时常以“做事先做人,万事勤为先”为准则来要求自己和组员。自十八大以来,机加一厂创新工作室对新产品开发与在制产品的疑难问题进行了攻关和改善,研究课题涉及提高产品加工效率、提升产品质量等方面,取得不菲成绩。
这五年,工作室在加快固有产品生产的同时,通过研究改善数控高速加工应用,投入应用新材料刀具,优化工艺步骤,编制高级子程序等工作,相继完成多台“中国第一”“世界首制”产品的生产。
年初公司承接了某军工所项目,受龙门铣床工作台基础不平以及零件薄壁、框架结构变形的影响,加工用时长,质量也没有保障。他们集思广益,提出又推翻,推翻再商讨,通过一次次的讨论研究,决定将15M龙门铣工作台以最少余量修理平整,不用等高垫,将零件成品面直接装夹在水平工作台面的办法。经过反复模拟试制和实践加工,方法省时增效,今年4套产品可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10多万元,也为国防产品保质保量准时交付贡献了力量。
创新工作室是建成企业发展的“加速器”。在前一阶段,公司各个工作室坚守生产一线,致力于解决生产难题,创新生产模式,开发新承接订单,对企业发展和员工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未来,他们将继续秉承“尚勤、尚精、尚实、尚新”的精神和不断探索、不懈追求、不停创新的工作态度,继续发挥作用,创出成果,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公司发展贡献力量,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来源:宜昌船柴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