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国防科工办关于申报2017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项目的公示
来源:科技质量处发布时间:2017-04-19阅读次数:
湖北省国防科工办关于申报2017年度湖北省
科学技术奖项目的公示
根据省科技厅《关于2017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推荐工作的通知》要求,经单位申报,我办初步审查,现将我办推荐的2017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申报项目予以公示,公示期为7天。若有任何异议,请直接与省国防科工办科技质量处联系。
联 系 人:邱 枫
联系电话:027-87279763
传 真:027-87825680
通讯地址:武汉市武昌水果湖东一路150号
邮 编:430071
湖北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
2017年4月18日
湖北省国防科工办推荐湖北省科学技术奖项目公示
001
一、 项目名称
核设施电缆及金属疲劳监检测技术开发与应用
二、 推荐等级
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 项目简介
项目属于核设施老化监检测技术领域。
本项目紧紧围绕核设施非金属和金属材料老化管理涉及的材料老化行为、监检测技术等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结合核设施老化管理的紧迫需求,开发了可用于工程实际的无损/有损相结合的核级低压电缆状态监测技术、以及可用于在线监测核设施关键设备及管道疲劳损伤状态的评价系统,形成了一套电缆寿命评价及检测技术,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核设施疲劳监测系统。项目攻克了十多项关键技术,形成了六大创新,总体性能与国际先进技术相当,且部分指标优于国外先进技术,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如下:
(1)基于主导曲线和反向迭代方法建立的多因子寿命评估技术实现了热与辐照协同效应的计算,建立的全寿期多因子老化模型可用于我国核设施电缆在多因子协同老化下的寿命评价;
(2)通过时域测试装置和时频转换算法开发,采用分频段测试、温度自补偿优化等技术,实现了电缆绝缘介电响应的全频段信号采集。根据绝缘全频段响应的规律特性,开发了SH因子等新型电气无损检测指标,以表征电缆绝缘内部组分的微观变化,实现了针对电缆绝缘基于无损电气测试技术的热和辐照整体老化诊断和评估。
(3)采用高频反射技术,通过高频信号在电缆回路中的衰减畸变反射幅值、局部阻抗幅值、以及阻抗相位等多维度分析方法,实现了针对核设施电缆局部变形、导体损伤的缺陷定位。
(4)自主研发了一套核设施关键设备及管道疲劳监测系统,系统涵盖了核设施关键设备及管道所有疲劳敏感部位,监测范围更加全面合理;
(5)通过全方位的疲劳监测系统验证技术,尤其是通过与国际先进系统监测结果之间的对比验证,全面保障了系统监测结果的合理性和可信度;
(6)形成了不同热工数据条件下的疲劳监测系统开发技术,建立了基于应力影响函数(SBF)与基于瞬态统计(CBF)的两种疲劳寿命监测模式,显著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
项目开发了7种核级电缆的基于多维指标的单因子和多因子协同寿命评价模型,建立了介电时域测试装置以及3种整体和局部缺陷诊断的新型电气方法,并开发了实验室条件下在线疲劳监测系统样机1套、以及可应用于工程实际的核设施在线疲劳监测系统1套。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项,受理专利6项(1项实用新型,5项发明),登记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文章6篇(EI论文3篇),优秀国防科技报告3篇。
项目形成的成果已成功应用于秦山一期、秦山二期、方家山、福清、山东海阳、田湾等核电厂。近三年直接经济效益总额近5746.5万元,节约外汇近5000万元。
本项目的成功研制并应用,弥补了“十一五”期间核设施老化管理活动面临的电缆及金属疲劳老化监测手段不足、评定方法欠缺、材料服役行为和协同老化模型空白等技术短板,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核设施老化监检测领域的技术进步。
四、 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序号
|
知识产 权类别 |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
国家 (地区) |
授权号 |
权利人 |
发明人 |
知识产权有效状态 |
发明专利 |
用于绝缘介质老化状态评估的时域测试系统及评估方法 |
中国 |
201510884897.3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云浩、张益舟、赵鹏宇 |
已受理 |
|
2 |
实用新型专利 |
用于绝缘介质老化状态评估的时域测试系统 |
中国 |
ZL201520996382.8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云浩、张益舟、赵鹏宇等 |
已授权 |
3 |
发明专利 |
一种用于核电站的电缆留样装置 |
中国 |
201511019489.8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张益舟、赵鹏宇、汪亮 |
已受理 |
4 |
发明专利 |
一种管道三通区域在线疲劳寿命监测装置及方法 |
中国 |
201610957033.4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陈银强、赵星磊、王艳芝 |
已受理 |
5 |
发明专利 |
一种蒸汽发生器在线疲劳寿命监测装置及方法 |
中国 |
201610934638.1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陈银强 |
已受理 |
6 |
实用新型专利 |
一种用于核电站的电缆留样装置 |
中国 |
ZL20152 1129546.3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张益舟、赵鹏宇、汪亮 |
已授权 |
7 |
实用新型专利 |
一种新型金属内壁温测量装置 |
中国 |
ZL 2015 2 0945702.7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刘妍、陈银强等 |
已获权 |
8 |
实用新型专利 |
用于电缆整体老化寿命评估的频载测试分析系统 |
中国 |
201521001855.2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张益舟、王雷、汪亮 |
已受理 |
9 |
软件登记 |
核电厂疲劳监测系统(CFMS) |
中国 |
2014SR008865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甘国华 |
已获权 |
五、 推广应用情况
项目形成的电缆多因子寿命模型已经应用于秦山一期、秦山二期、方家山、福清、山东海阳等核电项目,新型的老化诊断技术和评价方法已经用于秦山一期运行许可证延续的电缆评估、秦山二期室外架空电缆、沟道电缆状态评价以及湖南电科院室外中压电缆状态评价等领域,电缆老化管理数据库CAMS已在秦山、方家山、福清核电等地上线运行。项目开发的疲劳监测系统成功应用于田湾核电厂1号机组及 2号机组,并将应用于方家山1号及2号机组、以及秦山一期,还与国内部分核电厂达成了应用协议。
六、主要完成人情况
序号 |
姓名 |
行政职务 |
技术职务 |
工作单位 |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
1 |
陈银强 |
无 |
高级工程师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项目总体方案制定、热工数据采集及分析技术研究、实验室条件下在线疲劳监测系统样机研制、稳压器等设备监测点多维应力影响函数开发、湍流渗透区及热分层区预测模型开发。 |
2 |
张益舟 |
无 |
工程师 |
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项目总体研究方案制定、试验方案制定及实施计划制定、电气性能状态监测技术开发、状态评估手段优化、状态评估技术与老化寿命研究综合分析、新型评估算法开发、留样导则及装置开发、数据库需求分析编制、IA因子开发、协同老化方案制定。 |
3 |
甘国华 |
无 |
工程师 |
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在线疲劳监测系统及电缆老化管理数据库总体框架设计、关键设备应力影响函数合理性测试及验证研究、管道湍流渗透区温度统计模块开发。 |
4 |
赵鹏宇 |
无 |
工程师 |
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电缆老化规律研究试验方案制定、多因子数据分析及寿命评估模型建立、电缆宏观老化特性和微观特性分析、电缆老化状态评估技术适用性分析。 |
5 |
桂春 |
无 |
研究员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项目总体方案设计、实验方案制定、蒸汽发生器监测应力影响函数合理性论证技术研究、反应堆压力容器监测点应力影响函数合理性论证技术研究、管道监测点应力影响函数合理性论证技术研究。 |
6 |
王雷 |
无 |
工程师 |
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热老化规律分析、单因子数据分析及寿命模型建立、电缆宏观老化特性分析、优化装置特性测试、介损设备温度补偿算法开发、SH因子开发、电缆老化状态评估技术适用性分析。 |
7 |
赵星磊 |
无 |
工程师 |
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实验室条件下疲劳监测系统框架设计、管道温度分布模型开发、湍流渗透区预测模型开发、湍流渗透长度预测模型开发、实验室条件下管道疲劳监测系统样机研制。 |
8 |
余文敏 |
无 |
工程师 |
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辐照老化规律分析、单因子数据分析及寿命模型建立、电缆宏观老化特性分析、优化装置特性测试、线性共振分析装置参数优化。 |
9 |
王艳芝 |
无 |
工程师 |
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热工数据采集及分析技术研制、管道温度测量技术研究、管道截面温度测量分布模型开发、湍流渗透区位置预测模型开发、实验室条件下管道疲劳监测系统样机研制。 |
10 |
汪亮 |
无 |
工程师 |
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热老化数据分析、单因子数据分析及寿命模型建立、电缆宏观老化特性分析、优化装置特性测试、介损设备温度补偿算法开发、线性共振分析装置参数优化。 |
11 |
许恺丽 |
无 |
工程师 |
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热分层区域导热反演计算模型开发、管道湍流渗透区域大涡模拟数值计算模型开发、基于瞬态统计的在线疲劳监测技术研究。 |
12 |
云浩 |
无 |
工程师 |
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热老化数据分析、介电时域测试装置开发、介损测试装置参数优化、热老化温度对介损测量结果研究;长电缆热老化装置优化。 |
13 |
邹金强 |
无 |
工程师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导热反演分析技术研究、大涡模拟技术研究、管道热分层区域导热反演计算模型开发、导热反演计算程序开发、基于瞬态统计的在线疲劳监测技术研究。 |
14 |
张娜妮 |
无 |
工程师 |
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系统集成测试及系统上线功能开发、热工数据处理及筛选程序开发、关键设备及管道疲劳监测系统监测结果合理性验证、在线疲劳寿命计算服务程序稳定性及健壮性测试。 |
15 |
郑铮 |
无 |
工程师 |
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辐照老化数据分析、介电时域测试装置开发、介损测试装置参数优化、热老化温度对介损测量结果研究、长电缆热老化装置优化。 |
002
一、 项目名称
核电厂人因实验室系列设备研制与应用
二、 推荐等级
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 项目简介
该成果属于核电厂安全运行生产领域。
该项目以减少人因失误,避免人因事件,提高核电厂人员绩效水平和生产业绩水平为目标,以融合人员绩效提升模型理念为基础,建立了适用于核电人员特点的一套基于主动安全思维模式的系统化防人因失误技能培训体系,利用热工水利技术、单片机技术、PLC技术、模拟仿真技术以及软件编程等专业技术和核电防人因失误技术,自主研制了1套计算机操作防人因失误培训系统、1套STAR机培训系统、1套综合就地操作工艺回路防人因失误培训系统、1套综合防人因失误培训装置、7套单项防人因失误专项培训设备以及工业安全和辐射防护2个专项人因实验室,自主开发基于任务情景教学的防人因失误培训专业教材3份、培训课件1份、培训教案60套(教员+学员)以及1套在线学习软件系统,实现了核电厂防人因失误技能的系统化培训,成为提高核电厂人员绩效水平重要手段之一,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四、 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序号
|
知识产 权类别 |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
国家 (地区) |
授权号 |
授权日期 |
权利人 |
发明人 |
发明专利有效状态 |
1 |
实用新型专利 |
防人因失误培训装置STAR机 |
中国 |
ZL 2015 2 1133279.7 |
2015年12月30日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尹继超 |
已获权 |
2 |
发明专利 |
一种核电厂电器模拟接线培训装置 |
中国 |
申请公布号:201610605685.1 |
2016年7月28日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沈阳 |
已受理 |
3 |
实用新型专利 |
一种核电厂电器模拟接线培训装置 |
中国 |
申请公布号:201620806964.X |
2016年7月28日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夏立民 |
已受理 |
4 |
发明专利 |
一种核电厂防人因失误训练的综合管路和人因训练系统 |
中国 |
申请公布号:201610605788.8 |
2016年7月28日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李丹 |
已受理 |
5 |
实用新型专利 |
一种核电厂防人因失误训练的综合管路和人因训练系统 |
中国 |
申请公布号:201620808442.3 |
2016年7月28日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沈阳 |
已受理 |
6 |
实用新型专利 |
一种核电站防人因失误的训练装置 |
中国 |
申请公布号:201620808443.8 |
2016年7月28日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张平 |
已受理 |
7 |
实用新型专利 |
一种用于核电站防人因失误的培训管路装置 |
中国 |
申请公布号:201620808482.8 |
2016年7月28日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李红波 |
已受理 |
8 |
外观专利 |
地毯(宫格毯) |
中国 |
ZL2016 3 0346264.2 |
2016年7月26日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张平 |
已获权 |
9 |
著作权 |
人因管理和工业安全课件 |
中国 |
国作登字-2012-L-00066028 |
2012年7月13日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黄芳 |
已获权 |
五、 推广应用情况
目前,三门核电有限公司人因实验室项目从投运至今,已完成本厂全员2000多人次防人因失误的系统化培训。同时,该项目成果也推向了福清核电有限公司、中核运行核电管理有限公司、山东海阳核电有限公司和华能石岛湾核电有限公司,截止2016年12月,所有项目都以投运,累计培训员工上万人次,实现显性经济效益约1500多万元,保守估计避免人因失误造成损失的隐性经济效益为800万元/年,累计经济效益约5000万元。
此外,由于核电相对其他行业来说在人因管理领域研究起步较早,理念更加先进,除了核电用户,三门核电人因实验室还承担了相应的社会责任工作,成立了“三门县防人因失误教学示范基地”,与三门县工会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将防人因失误理念向其他行业进行推广,每年为来自三门县各个企业的80多名领导和员工开展防人因失误培训,得到了各个企业的高度认可,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社会效应。县总会副主席表示:“这套防人因失误工具的实用性和效果性非常好,也是央企对地方政府的支持,通过人因实验室培训让学员需要更多的安全知识,提高更深层次对安全理念的认识。”
综上所述,人因实验室的建设不仅在核电领域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而且在其它行业也有较大的应用前景,比如:航空、电力、石油等。
六、主要完成人情况
序号 |
姓名 |
行政职务 |
工作单位 |
对本项目技术创新性贡献 |
1 |
沈阳 |
无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人因实验室项目总体负责人。整体研究、设计人因实验室培训体系,提出以人员绩效模型为基础的设计理念。防人因失误培训设备功能研究、分析与设计,提出以人因失误模式以及人因事件发生机理为基础的防人因失误设备研制思路,并参与设备研制。 |
2 |
李丹 |
无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项目技术负责人。结合人因事件发生机理、人因失误分析方法分析人因事件,提炼核电厂人因失误关注重点,作为人因实验室教案开发的考核要点。 |
3 |
乔山 |
无 |
三门核电有限公司 |
三门核电人因实验室开发方案审查与实施。结合三门核电现状及维修人员、运行人员岗位任务分析,确定适用于三门核电的人因实验室方法。 结合AP1000对标核电厂特点,梳理人员绩效工具定义,紧密结合现 |
4 |
朱堃 |
无 |
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人因实验室项目实施负责人。解决系统化工艺回路,STAR机以及计算机防人因失误仿真度设计问题。解决工业安全人因实验室和辐射防护人因实验室人因实验室与实际工作情景任务一致性问题和布置问题。 |
5 |
周雪莲 |
无 |
三门核电有限公司 |
人因实验室教案开发及验证负责人。结合AP1000系统特点和操作规程要求,对综合实验室、计算机操作人因实验室以及STAR机教案中的人因失误陷阱设置进行设置和验证。 |
6 |
王颖 |
无 |
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就地综合回路工艺设计负责人。通过研究AP1000系统回路特点,抽象部分系统设备,确定了模拟现场情景类型。在设计就地综合回路中,全面考虑设备多样性,满足现场操作人员、机电仪维修人员等多种任务情景培训需求。 |
7 |
方思聪 |
无 |
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STAR机和计算机防人因失误系统软件负责人。设计开发了STAR机软件系统,实现自主教案设计、故障灵活插入、教员在线监测等功能。
|
8 |
卢冰 |
无 |
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就地系统电气回路设计负责人。设计完成系统电气回路与设备选型。解决电气仪控系统控制方式与现场一致性问题,同时满足电气控制典型操作要求。 |
9 |
乔维 |
无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人因实验室需求分析与项目协调。解决人因实验室设计需求与现场人员岗位任务分析需求一致性问题。参与解决防人因失误装置情景开发与现场一致性问题。 |
10 |
刘莉 |
无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工业安全人因实验室和辐射防护人因实验室负责人。设计完成工业安全人因实验室情景设计和陷阱设置以及相应教材的开发。设计完成辐射防护人因实验室情景设计和陷阱设置以及相应教材的开发。 |
11 |
张平 |
无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机械专项教案开发负责人。开发自我检查培训设备与使用遵守规程培训设备。结合机械维修人员操作规程完成教案开发。 |
12 |
李红波 |
无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仪控专业教案开发负责人。负责机械拼装台和阀门操作装置的设计与开发。结合仪控维修人员操作规程完成教案开发。 |
13 |
耿波 |
无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电气专项教案开发负责人。负责电气专项防人因失误培训装置的设计与开发。结合电气维修人员操作规程完成教案开发。 |
14 |
夏立民 |
无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通用实验室教案开发负责人。负责定制电子积木培训装置、定制记忆棋、定制七巧板培训装置的设计与开发。结合防人因失误工具要点程完成教案开发。 |
15 |
刘姚锋 |
无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人因事件分析与反馈开发负责人。负责人因事件收集、分析与反馈。结合防人因失误工具要点程完成人因事件失效点分析与应对策略提出。 |
16 |
朱晓波 |
无 |
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STAR机硬件系统设计负责人。解决了STAR机盘台布局设计问题。解决了STAR机数显表控制器RS485通信口传送数据问题,避免了数模转换误差。 |
17 |
冀莲 |
无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在线学习考试系统开发负责人。开发防人因失误在线学习和考试系统。 |
003
一、 项目名称
核电厂在役检查信息化管理平台开发及应用
二、 推荐等级
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于信息智能化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核电厂在役检查信息化管理平台(简称IMS)是国内首套应用于核电厂在役检查领域的专业性较强的标准化、智能化信息管理软件。该软件不仅实现了对核电厂在役检查活动中涉及的各类业务数据/资料的标准化、规范化、群堆化存储与查阅,同时还集成了在役检查核心业务流程、典型在役检查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算法,实现了核电厂全寿期在役检查活动全过程信息化管控、在役检查数据智能处理与诊断,如:计划数据的自动生成与校验、检查结果数据的自动分析与判定、设备/部件健康状态实时监控等。该平台软件与国际先进同类软件的性能和功能相当,部分指标、功能优于国外系统。
整套平台软件采用了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并基于各核电厂实际需求搭建了以计划为核心的“部件、计划、结果”经典模型,同时在状态监控、三维仿真应用、图形展现、数据智能分析等方面开发并实现了全新的技术,具有显著的先进性。
创新性与先进性:
(1)高自由度配置型在役检查信息化平台架构,实现了通过对核心业务模块基础数据的手动配置,结合各机组实际业务特点快速搭建多电厂、多机组(多堆型)核电役检信息化平台,并实现多电厂、多机组役检数据的横向、纵向统计、对比分析。
(2)基于图形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役检对象的多维度展现与状态监控,有效地解决繁多庞杂、环境复杂的被检设备/部件的定位查找困难,细节信息无法展现等问题。
(3)深度集成在役检查法规标准、大纲,实现在役检查计划自动生成与智能校验以及计划调整日志自动记录机制,提高了核电厂役检计划编制工作的效率与准确性。
(4)基于缺陷特征值的检查结果智能判断,在检查结果报告体系中深度集成结果判定与分析流程/算法,实现缺陷等级的自动评定以及缺陷扩展的智能预警。
(5)依托海量图形控件, 实现Web端换热管类部件图形化管理,有效解决传统列表方式中的操作不便、错误率高、数据吞吐量小的问题。
目前,本平台软件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多个核电厂及军事基地,从实际应用效果可以发现该平台运行可靠、使用便捷、成熟度高,具备更进一步的推广使用价值,体现了该平台软件在整个核电行业在役检查管理领域的适用性、实用性和可推广性,对该平台软件在整个核电行业的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市场基础。同时,借助该平台软件可逐步建立各核电厂在役检查数据资料库,逐步形成、完善核电厂在役检查数据、资料仓库/中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役检相关的大数据辅助决策技术研究以及相关老化技术研究和寿命评价研究。
四、 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序号 |
知识产权类别 |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
国家 (地区) |
授权号 |
授权日期 |
权利人 |
发明人 |
发明专利有效状态 |
1 |
发明专利 |
一种核电厂役检计划自动生成与校验的方法 |
中国 |
受理号:201611256559.6 |
2016.12.30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张文哲 马奔宇 廖述圣 郑德旭 |
已受理 |
2 |
发明专利 |
一种基于涡流信号特征的热交换管缺陷检测方法 |
中国 |
受理号:201511023309.3 |
2015.12.30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冯美名 谢航 廖述圣 |
已受理 |
3 |
发明专利 |
一种基于涡流旋转探头信号的缺陷深度定量方法 |
中国 |
受理号:2013107509198 |
2013.12.30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廖述圣 韩捷 冯美名 崔洪岩 邵文斌 |
已受理 |
4 |
发明专利 |
一种基于涡流检测信号的传热管外壁结垢厚度测量方法 |
中国 |
受理号:2013107519240 |
2013.12.30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廖述圣 冯美名 夏青友 姚传党 |
已受理 |
5 |
软件登记 |
核电厂在役检查管理系统 |
中国 |
2011SR100009 |
2011.12.30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张文哲 邹源浩 |
已获权 |
6 |
论文著作 |
核电厂在役检查管理信息平台设计与实现 |
中国 |
科技视界,第187期,刊号:CN 21-2065/N,ISSN 2095-2457 |
2017.1.15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张文哲 马奔宇 |
已发表 |
7 |
论文著作 |
图形技术在核电役检信息化中的应用 |
中国 |
科技视界,第187期,刊号:CN 21-2065/N,ISSN 2095-2457 |
2017.1.15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张文哲 马奔宇 |
已发表 |
五、 推广应用情况
截止目前,本项目的成果已广泛应用于核电厂、核设施全寿期在役检查管理工作,包括:秦山核电一厂、二厂、三厂、方家山,三门核电厂,福清核电厂,昌江核电厂,三亚军事基地、青岛军事基地等。该成果的应用降低了核电厂、核设施检修和管理成本,提高了我国核电运行保障能力,有力助推了核电数字化进程,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六、 主要完成人情况
序号 |
姓名 |
行政职务 |
技术 职务 |
工作单位 |
对本项目创造性贡献 |
1 |
张文哲 |
无 |
工程师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项目负责人,负责平台需求收集与分析、概要设计、软件详细设计、数据库设计以及项目整体测试;针对平台开发的技术难点提出解决方案;主导业务需求到软件需求的转变; |
2 |
袁建中 |
无 |
高级工程师 |
中核核电运行管理有限公司 |
系统整体业务规划设计负责人;具体负责指导系统各功能模块的业务逻辑设计;提出了系统亮点功能要求,特别针对计划管理模块提出了适用于现场大修实际管理模式的大修条目自由配置技术方案; |
3 |
马奔宇 |
无 |
工程师 |
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系统整体规划设计负责人;具体负责指导系统各功能模块的业务逻辑设计;针对特殊部件管理模块及检查结果管理模块提出了系统亮点功能要求; |
4 |
李杰 |
无 |
工程师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系统特殊部件功能核心架构设计负责人;具体负责指导特殊部件模块具体功能的开发工作;针对特殊部件管理模块与其它系统模块的数据交互提出了系统亮点功能要求; |
5 |
姚凯 |
无 |
工程师 |
福建福清核电有限公司 |
系统整体规划设计负责人;具体负责指导系统各功能模块的业务逻辑设计;提出了系统亮点功能要求;负责系统上线后的整体测试和培训工作; |
6 |
陈其荣 |
无 |
研究员 |
中核核电运行管理有限公司 |
参与系统总体实施规划;对系统技术定位提出要求;规范化实际业务需求内容;提出了系统亮点功能要求。参与系统上线后的整体测试协调工作。 |
7 |
邹源浩 |
无 |
工程师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系统特殊部件功能核心架构设计负责人;具体负责指导特殊部件模块具体功能的开发工作;提出了系统亮点功能要求; |
8 |
郑德旭 |
无 |
工程师 |
福建福清核电有限公司 |
参与系统整体业务规划设计。具体负责指导系统各功能模块的业务逻辑设计;提出了系统亮点功能要求;参与系统上线后的整体测试和培训工作。 |
9 |
杨浩 |
无 |
工程师 |
三门核电有限公司 |
参与系统中计划管理模块的总体实施规划;对系统技术方案内容提出要求;规范化实际业务需求内容;参与系统上线后的整体测试和培训工作。 |
10 |
杨越 |
无 |
工程师 |
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具体指导系统各功能模块的业务逻辑设计;提出了系统亮点功能要求;参与系统上线后的整体测试和培训工作; |
11 |
商俊敏 |
无 |
高级工程师 |
中核核电运行管理有限公司 |
参与系统中金属监督管理模块的总体实施规划;对系统技术方案内容提出要求;规范化实际业务需求内容; |
12 |
方江 |
无 |
高级工程师 |
中核核电运行管理有限公司 |
参与系统中部件管理模块的实施规划;对系统技术方案内容提出要求;规范化实际业务需求内容参与系统上线后的整体测试和培训工作。 |
13 |
夏炜铭 |
无 |
工程师 |
中核核电运行管理有限公司 |
参与系统中计划管理模块的总体实施规划;规范化实际业务需求内容;参与系统中部件管理模块的实施规划;参与系统上线后的整体测试和培训工作。 |
14 |
李世伟 |
无 |
研究员 |
中核核电运行管理有限公司 |
参与系统中计划管理模块的总体实施规划;对系统技术方案内容提出要求;规范化实际业务需求内容;参与系统上线后的整体测试和培训工作。 |
15 |
王瑜 |
无 |
工程师 |
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参与系统整体规划设计;提出了系统亮点功能要求;参与系统上线后的整体测试和培训工作;参与3D模块的开发。 |
004
一、项目名称
压水堆蒸汽发生器相控阵超声检验技术开发与应用
二、推荐等级
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项目简介
该成果为核电站运行维护技术领域,以压水堆核电站蒸汽发生器筒体、接管及内圆角为应用目标,研究适用于蒸汽发生器的高效、直观、检测能力强的相控阵超声检验技术,包括相控阵探头关键参数设计、特殊结构的相控阵声场仿真分析、受限区域的相控阵方案设计、内圆角区的有限元偏转角计算、相控阵超声检验方法的缺陷定性及定量技术等关键技术及理论。开发集定位、扫查、耦合供给等功能于一体的机械扫查装置,实现集流管接管焊缝特殊结构(变径段)的相控阵自动化检查。对核岛其它关键核设备(压力容器、 稳压器等)相控阵技术开发,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各项性能指标满足美国ASME标准的要求。
四、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序号
|
知识产 权类别 |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
国家 (地区) |
授权号 |
授权日期 |
权利人 |
发明人 |
发明专利有效状态 |
1 |
实用新型专利 |
一种狭窄空间管道与容器焊缝检查工具 |
中国 |
ZL 2012 2 0701006.8 |
2012年12月17日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丁冬平、朱性利、杨崇安等 |
已获权 |
2 |
实用新型专利 |
一种管道变径处焊缝超声检查装置 |
中国 |
ZL 2015 2 1131072.6 |
2015年12月30日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胡啸、丁冬平、杨勇等 |
已获权 |
3 |
实用新型专利 |
一种可快速安装的折叠式耦合剂收集槽 |
中国 |
ZL 2015 2 1131209.8 |
2015年12月30日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胡啸、丁冬平、杨勇等 |
已获权 |
4 |
发明专利 |
真空吸盘导轨 |
中国 |
ZL 2010 1 0570085.9 |
2010年12月2日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丁冬平 |
已获权 |
5 |
实用新型专利 |
一种充气式快速夹紧装置 |
中国 |
ZL 2011 2 0556317.5 |
2011年12月28日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丁冬平、朱性利、吴东栋 |
已获权 |
6 |
实用新型专利 |
爬行小车橡胶磁轮吸附驱动结构 |
中国 |
ZL 2008 2 0176461.4 |
2008年12月3日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丁冬平、张志义 |
已获权 |
五、推广应用情况
蒸汽发生器相控阵技术的成功开发,填补了该技术在国内核电领域应用空白,对实现我国核电在役检查技术,特别是超声检验技术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该相控阵检验技术已分别成功应用于田湾WWER堆型的蒸汽发生器集流管焊缝超声相控阵检验、三门AP1000堆型的蒸汽发生器筒体焊缝超声相控阵检验和秦山一期M300堆型的蒸汽发生器接管内圆角区相控阵检验。该检验技术分别应用于国内三种不同堆型的压水堆核电站役前及在役检查,证明其应用的广泛性和适用性,并且该技术已通过了国家核安全局的能力验证,可推广至所有压水堆型的核电蒸汽发生器役前及在役检查,提高了超声检测可靠性和检测效率。该技术也可应用于如压力容器筒体焊缝及接管检查、稳压器筒体焊缝检查及管道等所有核电设备的超声检测,为超声技术转型升级,提供较强的借鉴意义。
六、主要完成人情况
序号 |
姓名 |
行政职务 |
技术职称 |
工作单位 |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
1. |
邱进杰 |
无 |
工程师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1)负责项目整体策划、组织及实施; 2)负责项目总体技术方案设计; 3)具体负责项目的相控阵检验技术方法研究; 4)开发了蒸发器集流管自动相控阵检测技术,并对试验以及技术进行总结归纳; 5)负责蒸发器筒体相控阵检验技术研究。 |
2. |
胡啸 |
无 |
工程师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1)机械设计负责人,负责机械装置设计、加工、组装以及调试; 2)设计的扫查装置,集定位、扫查、耦合供给、异物收集等功能于一体,实现了集流管焊缝的相控阵自动化检查; 3)负责现场实施过程中机械调试与安装; 4)并申报获得了多项专利技术。 |
3. |
杨勇 |
无 |
工程师 |
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1)负责集流管相控阵检验技术研究; 2)负责相控阵与手动检查技术的方法比较研究; 3)参与超声定位、扫查、耦合供给的设计方案确认; 4)参与了设备制作完成后的安装、联合调试以及现场检查的实施。 |
4. |
何海 |
无 |
工程师 |
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1)负责内圆角区相控阵检验技术研究; 2)负责利用内圆角三维模拟及有限元算法计算偏转角,并得出计算公式; 3)参与了筒体相控阵技术的研究以及现场实施; 4)参与了接管焊缝设备制作完成后的安装、联合调试以及现场检查的实施。 |
5. |
周礼峰 |
无 |
高级工程师 |
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1)具体负责筒体焊缝相控阵检验技术研究; 2)负责相控阵检验技术的方法确认与评审; 3)归纳总结了相控阵技术的定量与定性方法; 4)参与试验研究,参与蒸发器相控阵检验技术的现场实施。 |
6. |
杜爱国 |
无 |
工程师 |
江苏核电有限公司 |
1)参与项目整体策划并对现场实施过程进行了相关指导; 2)参与对检验技术能力验证方案并参与现场实施鉴定; 3)对受检部件几何结构及尺寸、可达性、运行环境和工艺等确认和研究; 4)负责了现场实施过程协调工作,确保现场检查的成功开展。 |
7. |
蔡家藩 |
无 |
研究员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1)负责项目前期国内外情况调研,项目策划及指导; 2)整体策划,超声检验工艺的开发; 3)负责超声探头、试块和工艺等设计与制作指导; 4)参与该项目中的超声检验技术进行研究、实验并总结归纳。 |
8. |
成照宇 |
无 |
工程师 |
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1)参与相控阵检验技术研究; 2)参与了内圆角有限元算法的计算研究; 3)参与相控阵与常规手动技术对比研究; 4)参与设备制作完成后的安装、联合调试的试验研究以及现场检查的实施。 |
9. |
陈亮 |
无 |
工程师 |
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1)参与相控阵检验技术研究; 2)参与相控阵定量的技术研究; 3)负责筒体焊缝相控阵现场实施; 4)参与设备制作完成后的安装、联合调试的试验研究以及现场检查的实施。 |
005
一、项目名称
蒸发器一次侧水室主管道密封堵板技术研究与应用
二、 推荐等级
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 项目简介
SG一次侧水室主管道密封堵板,是核电站必备的一项检修专用工具,在进行蒸汽发生器一次侧水室检修时使用。它具有完善的密封系统和密封泄漏监控报警系统,使其能够在一次侧高水位下工作,为蒸汽发生器的检修工作节约宝贵的时间。
蒸发器一次侧高水位堵板装置通过螺纹手动紧固于一次侧主管道的端口平面上,在堵板的径向外侧面上安有带两个气囊的密封组件,气囊在充气后鼓起压住密封环座的内侧面并产生足够的变形量以达到密封的效果。控制柜作为操作终端集成所有气路元件的操作端并集中显示系统的工作参数,包括各管路的压力流量数据和异常报警信号,一套控制柜可同时控制冷端和热端的两组堵板。蒸发器一次侧高水位堵板装置包括:主体结构、动力部分和控制部分,其中控制部分包含气路控制和电路控制两部分。蒸汽发生器一次侧主管道密封堵板是核电厂缩短大修工期的有效工具,以便蒸汽发生器水室检修得以在高水位期间进行,大修工期得以优化约10天。国内在该技术领域多家单位试制都因为技术难度尚不成功,国内核电厂长期依赖进口设备,本项目研究有助于打破国外公司在此项技术上的垄断地位,掌握自主核心竞争力。
四、 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序号
|
知识产 权类别 |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
国家 (地区) |
授权号 |
授权日期 |
权利人 |
发明人 |
发明专利有效状态 |
1 |
发明专利 |
蒸汽发生器一次侧主接管高水位堵板 |
中国 |
ZL 201210234644.8 |
2012年7月9日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杨斌、蒋兴福、廖昌斌 |
已授权 |
2 |
实用新型专利 |
一种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一次侧主接管高水位堵板泄露检测装置 |
中国 |
ZL 201120516379.3 |
2011年12月12日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周政、刘彦君、刘一搏 |
已授权 |
五、 推广应用情况
在方家山1、2号机组调试期间,宁德核电的ND201大修期间,方家山1号机组101大修期间,成功应用了本项目技术的主管道密封堵板,在反应堆水池高水位期间同时开展SG水室内的其他检修工作。根据现场工作人员反馈,堵板安装与拆除便利,安装用时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当。主管道封堵期间主回路进行了多次升降水位操作,各项监控数据正常,密封堵板工作状态良好。通过密封堵板的使用,优化核电厂机组大修主线时间约10天,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本项目研制的蒸汽发生器一次侧主管道密封堵板技术是国内首创,并且是在在役机组得到成功应用的唯一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填补了该领域国产核电检修装备的空白。
蒸汽发生器一次侧主管道密封堵板是核电厂缩短大修工期的有效工具,以便蒸汽发生器水室检修得以在高水位期间进行,大修工期得以优化约10天。
六、主要完成人情况
序号 |
姓名 |
行政职务 |
技术职称 |
工作单位 |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
1 |
杨斌 |
无 |
高级工程师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蒸发器一次侧水室主管道密封堵板的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总体策划,总体设计,机械结构设计,机械制图。 |
2 |
苏有学 |
无 |
高级工程师 |
陕西特种橡胶制品有限公司 |
蒸发器一次侧水室主管道密封堵板橡胶密封组件工艺设计与制造负责人,负责密封件制作工艺研究,制造,试验。 |
3 |
毕昆 |
无 |
工程师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负责蒸发器一次侧水室主管道密封堵板控制系统设计,气路与电路逻辑设计。 |
4 |
陈洪培 |
无 |
工程师 |
福建宁德核电有限公司 |
编写技术规范书,明确蒸发器一次侧水室主管道密封堵板的主要的技术指标及应用条件。在堵板验收及现场试验阶段,从用户的角度,组织人员培训及准备预案。 |
5 |
陈光辉 |
无 |
工程师 |
福建宁德核电有限公司 |
提出项目需求,明确性能指标和应用条件,提出多项设计改进方案,组织现场试验和应用; |
6 |
蒋兴福 |
无 |
工程师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蒸发器一次侧水室主管道密封堵板机械结构设计,机械图纸绘制,机械加工工艺设计。 |
7 |
李莉 |
无 |
工程师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蒸发器一次侧水室主管道密封堵板控制系统设计,气路与电路逻辑设计,参与设备试验工作。 |
8 |
肖可 |
无 |
工程师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蒸发器一次侧水室主管道密封堵板机械结构设计,机械图纸绘制,机械加工工艺设计。参与设备现场使用保驾工作。 |
9 |
孙超超 |
无 |
其它 |
陕西特种橡胶制品有限公司 |
蒸发器一次侧水室主管道密封堵板橡胶密封组件制造,试验,品质控制。 |
10 |
钱艳平 |
无 |
工程师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蒸发器一次侧水室主管道密封堵板控制系统设计,气路与电路逻辑设计 |
006
一、 项目名称
智能化核动力仿真平台研制
二、 推荐等级
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 项目简介
该成果为核电站运行维护技术领域,以核电站操作员培训、高校教学、科研机构设计验证为应用目标,研究了适用于核工业、科研院所、高校的仿真教学分析的一整套系统,具有高效、高度集成、严格实时的特征,集成了现有的堆芯物理、配电及一回路热工水力仿真软件包,并支持严重事故等工程软件的集成。
该成果结合核动力运行研究所已有仿真平台的先进技术特点,充分借鉴国际最先进技术,创新性采用了高效率运行平台技术、一体化集成技术、动态加载技术、分布式通讯技术、二进制码加载技术、跨平台技术、新一代流体网络计算技术、新一代配电网络计算技术等多种技术和理论全新研制出一套能实现仿真模型建模、实时运行、电厂教学等功能的通用仿真平台。与上一代仿真平台相比,具有技术更先进、使用更友好、触屏等先进设备支持力度更好、并实现了跨平台等优点。该平台与国际最先进的仿真平台的性能和能力相当,部分指标优于国外系统。
四、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序号 |
知识产权类型 |
知识产权名称 |
国别 |
授权号 |
授权日期 |
权利人 |
发明专利有效状态 |
1. |
软件著作权 |
新一代核动力仿真-工程师站软件 |
中国 |
2014SR008702 |
2014.4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已授权 |
2. |
软件著作权 |
新一代核动力仿真-教练员站软件 |
中国 |
2014SR008693 |
2014.4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已授权 |
3. |
软件著作权 |
新一代核动力仿真-支撑软件 |
中国 |
2014SR008936 |
2014.4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已授权 |
4. |
软件著作权 |
核电厂配电系统仿真建模软件 |
中国 |
2014SR008739 |
2014.4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已授权 |
5. |
软件著作权 |
CNPO-新一代流体网络仿真计算软件 |
中国 |
2015SR028774 |
2015.4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已授权 |
8. |
论文 |
模拟机教员站辅助教学改进设计 |
中国 |
船电技术第247期 |
2016.5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已发表 |
五、 推广应用情况
项目成果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已应用于福清5、6#全范围模拟机研制、巴基斯坦K2/K3全范围模拟机研制、霞浦快堆验证平台项目中。实现内销的同时,成功实现了项目成果出口到巴基斯坦,到2016年底创造外汇超100万美元,经济效益超1000万元。本项目的成功研制并批量应用,保证了仿真产品的质量、提高了开发效率,保持了仿真平台的先进性,处在国际最先进的仿真平台行列中。成果主要用于核动力仿真使用,还可以应用于核电、火电、航空航天、船舶、高校教学等领域。
六、 主要完成人情况
序号 |
姓名 |
行政职务 |
技术职称 |
工作单位 |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
1. |
景应刚 |
无 |
高级工程师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系统整体规划设计,系统总体实施负责人;具体负责仿真支撑平台集成开发部分;提出并实现支撑平台信号控制机制,实现了系统实时; |
2. |
刘伟 |
无 |
研究员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负责需求、设计等审核;具体负责集成测试过程中数据移植;全程移植了第三代核电模拟机数据;具体开发了移植转换工具,让工程数据移植更方便易用; |
3. |
刘丽芬 |
无 |
高级工程师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总体需求方案编写;采用了全新的zmp机制实现分布式通讯,大大提升了通讯效率;根据工程师站业务逻辑,集中开发了业务逻辑响应模块,耦合程度低,维护方便; |
4. |
张大志 |
无 |
高级工程师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负责配置管理软件、通讯管理软件等的架构设计;开发了配置管理软件,实现了工程数据的版本控制功能; |
5. |
侯雪燕 |
无 |
高级工程师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负责教练员站软件的设计、开发;对教练员站的教案等功能进行了用户需求改造,提升了教学功能易用性;开发了盘台对点工具,使盘台对点工作更自动化; |
6. |
杨墨 |
无 |
工程师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负责工程师站软件的架构设计、接口设计等设计工作与开发工作;开发的一体化的工程师站软件,采用了统一的GCF软件框架,模块化设计了各模块间的耦合机制,提升了工程师的工作效率; |
7. |
单福昌 |
无 |
研究员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负责模型技术的开发的技术方案选型;指定的新流网SimFluid软件,进一步的优化了当前的流体网络软件的计算精度及准确度; |
8. |
田波 |
无 |
工程师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负责流体网络程序开发;提出了流体网络的单进程调试方法,提高了流网的调试效率; |
9. |
张弦 |
无 |
工程师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负责流体网络的测试;对流体网络的测试方法进行优化,修正了流网中的参数,增加了流网的计算正确性; |
10. |
周华 |
无 |
工程师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负责平台集成测试;三代核电数据的集成测试中,选取主要指标进行曲线对比测试,节约了集成测试时间,提升了测试效率;开发了部分自动测试功能,提升了测试效率; |
11. |
谭超 |
无 |
工程师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负责热工水力程序改造;改造了三代核电热工水力程序,计算精度进一步提升; |
12. |
周胜煌 |
无 |
工程师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负责新流网SimFluid程序开发;开发的新流网SimFluid程序的精度、准确度大幅提升;采用了远程进程代码逐行调试方法,极大的提升了集成测试的调试效率; |
13. |
李敏 |
无 |
工程师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负责人机界面的架构设计、开发、测试工作;优化了HMI的友好程度,使用户操作更简洁,提升了用户友好性; |
14. |
程敏敏 |
无 |
工程师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负责平台辅助工具开发;开发了数据库转换工具,数据兼容工具,提高了平台兼容性和用户的便捷程度;负责平台与二层通讯软件开发,实现了与第三代核电站模拟机的DCS二层通讯并实现了整体功能; |
15. |
吴艳 |
无 |
高级工程师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负责工程师站软件子系统、集成测试;引入HP自动化测试工具,编写大量测试脚本,大大提升了测试效率; |
007
一、项目名称
科考船调查作业管理信息集成系统
二、推荐等级
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
本系统是为科考船的科学考察和日常管理提供安全、可靠、统一的计算机网络平台,实现科考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处理;实现全船环境与状态信息的实时显示;实现船舶平台重要部位的实时监控与记录;实现科考业务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处理;实现全船作业调度、作业监控与综合数据显示;实现船舶平台重要部位的实时监控与记录;利用船岸数据通信链路,具备远程数据传输、视频会议与技术支持的能力。
研究成果为科考船信息化提供了全面完整的方法指导和工程实践支撑,解决了船舶信息化系统集成诸多技术难题,提高了船舶信息化水平,本项目填补了国内同类产品空白,在科考调查,海区作业,样品管理分析等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四、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序号 |
知识产权类别 |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
国家 地区 |
授权号 |
授权日期 |
权利人 |
发明人 |
发明专利有效状态 |
1 |
实用新型专利 |
一种基于IPTV技术的船舶综合信息显控系统 |
中国 |
ZL201320182542.6 |
2013.09.04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周纪申、张岿、童垚、魏沁祺、陈曦 |
已授权 |
2 |
实用新型专利 |
一种船载视频综合显控系统 |
中国 |
ZL201420740721.1 |
2015.03.11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周纪申、王兴众、魏沁祺、陈曦、张岿 |
已授权 |
3 |
实用新型专利 |
船载头盔式实时技术支持设备 |
中国 |
ZL201420029145.X |
2014.06.18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罗威、周纪申、张岿、陈卫伟、彭勃、谭亮、程岚 |
已授权 |
4 |
软件登记 |
船舶综合状态显示及信息发布系统软件V1.0 |
中国 |
2014SR123106 |
2014.08.19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
已授权 |
5 |
软件登记 |
船载数据传输中心系统软件V1.0 |
中国 |
2014SR063105 |
2014.05.20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
已授权 |
6 |
软件登记 |
海洋地质状态实时监视系统软件V1.0 |
中国 |
2011SR089863 |
2011.12.02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
已授权 |
五、推广应用情况
研究成果已直接应用于向阳红10号船、经过近三年的实船运行,结果表明系统满足科考船信息化要求。同时向阳红10号船的商业运营也为我所信息化集成积累经验,研究成果应用后,也有助于发现大量具有较高价值的优化改进问题,促进了科考船信息化集成的迭代优化设计,提高了系统研制质量,降低了工程技术风险,在后续科考船、公务船、军船的相关信息集成系统论证建设中,这些经验、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缩短了试验周期,确保了工程研制进度,有效节约了研制经费。
目前,其成果已经在科考船领域推广,在新建造的向阳红1号船、向阳红3号船、海洋地质9号船、10号船中进行了推广应用。
六、主要完成人情况
序号 |
姓名 |
行政职务 |
技术职称 |
工作单位 |
完成单位 |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
1 |
陈曦 |
无 |
高级工程师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科考船调查作业管理信息集成系统研究工作。提出了全船统一的网络信息管理平台构架,将船舶端多种通信方式和多个业务系统有效集成;构建了科学调查作业信息采集、处理和交换业务流程体系框架,统一数据传输标准和接口规范;并指导各调查作业应用系统开展系统集成工作。 |
2 |
周纪申 |
无 |
工程师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主持综合视频显控系统、电子班报系统的研发工作,提出了一种船载视频综合显控系统的技术方案,并参与关键技术试验验证,解决了多种视频集成显控的难题。同时开展了电子班报系统的整理与规范工作,保证了电子班报系统的顺利研发。 |
3 |
王兴众 |
无 |
高级工程师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主持IPTV综合显控系统、设备监控系统的研发工作,提出了一种基于IPTV技术的船舶综合信息显控系统的技术方案,并参与关键技术试验验证。积极统筹资源进行设备监控系统的难点进行技术攻关,并最终完成了系统研发。 |
4 |
张岿 |
无 |
工程师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主持船舶网络系统建设、数据采集系统的研发工作,提出了科考船网络信息系统构建框架,参与关键网络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的关键技术试验验证。解决了网络数据采集系统难点,保证了数据采集系统研发工作的圆满完成。 |
5 |
罗威 |
无 |
高级工程师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主持远程技术支持系统的研发工作,提出了船载头盔式实时技术支持设备的技术方案,并参与关键技术试验验证,并最终形成了产品。保证了远程技术支持系统的圆满完成。同时积极参与其它子系统研发工作,发表多篇论文。 |
6 |
程岚 |
无 |
研究员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主持数据处理系统的研发工作,提出了全船数据中心的思想,通过全船数据中心将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分发融为一体。参与关键技术试验验证,保证数据处理系统的圆满完成。作为主管领导,协调资源,保证了整个项目的进度。 |
7 |
魏沁祺 |
无 |
高级工程师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主持船务管理、作业调度系统的研发工作,详细分析科考船实际工作流程,提出了船务管理与作业调度系统技术方案,规范了科考船日常事务处理流程,并参与关键技术试验验证。保证了系统按时圆满完成。 |
8 |
黄金锋 |
无 |
高级工程师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主持视频会议系统、卫星通信系统的研发工作,提出了视频会议融合方案,能够将不同产商的视频会议系统进行互联互通,另外解决了视频会议系统与卫星通信系统无缝链接的难题,并参与关键技术试验验证,保证系统按时圆满完成。 |
9 |
马洪涛 |
无 |
高级工程师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主持定位系统研制,详细分析了定位系统内部系统,提出合理方案;同时参与关键技术的试验验证,负责应用系统工程实施。面对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协调内部人力资源,解决了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保证整个项目进度按时圆满完成。 |
10 |
高蕊 |
无 |
工程师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参与关键技术的试验验证,负责应用系统工程实施。分别解决了多显示屏安装;舱室空间狭小无法走线;全船重要舱室Wifi热点部署安装等现场多项安装布置问题,在多个航次中参与全船信息保障工作,保证整个项目进度按时圆满完成。 |
008
一、项目名称
一种容错以太网性能自动测试技术
二、推荐等级
湖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
本项目来源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研究所研发基金项目:作战系统网络分析工具开发(课题编号:18081001-01)。
采用以太网作为通信基础的大型复杂信息集成系统如海军舰船作战系统等,为确保系统实时性、可靠性与稳定性,普遍采用一种称为容错以太网(Fault-Tolerant Ethernet,FTE)的技术,以便系统中网络局部故障或受损时,全系统不至于瘫痪失效。为检验这种容错以太网技术设计及功能运行的正确性,所有舰船的信息集成系统在各种长时间的集中式联合试验中,对该技术均需要进行专项测试。本项目通过对容错以太网性能测试技术的研究,寻求一种可排除人为因素干扰、快速、便捷、高效的试验方法,改变目前这种完全依赖于手工的、效率低下的工作方式。
一种容错以太网性能自动测试技术基于自动测试原理,采用虚拟仪器的相关理论,通过软件控制技术,远程实现了网络故障特征的实时注入,迫使待测设备进行双冗余网络发生切换;运用以太网中数据包的询问/应答机制,以极高频率向待测设备发送询问命令,待测设备接收到该命令后,则立即回复应答数据包;采用专有工具软件对所有数据包进行自动采集;在海量数据中对双冗余热备网络中切换特征的自动提取与分析,对结果数据进行自动统计、分析与计算。
四、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序号 |
知识产权类别 |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
国家 (地区) |
授权号 |
授权日期 |
权利人 |
发明人 |
发明专利有效状态 |
1 |
发明 |
用于信息集成系统的双网卡切换性能测试方法 |
中国 |
ZL201210164925.0 |
2014.8.27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侯小鹏、石朝明、雷静、吴定刚、张剑 |
已授权 |
2 |
国防发明 |
一种基于DDS与RTPS协议的网络流用户数据识别方法 |
中国 |
201518000813.6 |
2015.3.4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侯小鹏、姚腾刚、杨子晨、陶伟、徐俊 |
已受理 |
3 |
实用新型 |
分布式网络数据检测系统 |
中国 |
ZL201220285697.8 |
2012.12.26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魏胜杰、吴畅、陈丽颖、谭显春 |
已授权 |
4 |
实用新型 |
一种支持千兆以太网传输的船用电连接器 |
中国 |
ZL201220540527.X |
2013.3.27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石朝明、黄坤、徐俊、侯小鹏、雷静 |
已授权 |
5 |
实用新型 |
一种电缆测试电路 |
中国 |
ZL200920087697.5 |
2010.5.12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刘帆、涂文杰、罗威、谭显春、吴畅 |
已授权 |
6 |
软件登记 |
高精度双网卡快速切换时间统计软件 |
中国 |
2012SR107225 |
2012.11.9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雷静、侯小鹏、黄坤、张剑 |
已授权 |
7 |
软件登记 |
信息系统报文模拟与捕获软件 |
中国 |
2012SR107203 |
2012.11.9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侯小鹏、石朝明、徐俊、丁文优、黄坤 |
已授权 |
8 |
软件登记 |
信息系统模拟器通用框架软件 |
中国 |
2013SR045535 |
2013.5.16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侯小鹏、雷静、张剑、姚晋、吴定刚、王璐 |
已授权 |
五、推广应用情况
自2011年9月开始,本项目研究成果先后在“辽宁舰”、新研驱逐舰、加改装驱逐舰、××吨海警船项目、向阳红科考船项目中实现应用,其技术状态稳定,测试分析工具功能丰富,性能可靠,运行期间从未出现过故障,分析结果精确而全面,满足了大型复杂信息集成系统容错以太网性能测试的需求。
六、主要完成人情况
序号 |
姓名 |
行政职务 |
技术职称 |
工作单位 |
完成单位 |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
1 |
侯小鹏 |
无 |
工程师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主持了一种容错以太网性能测试技术的研究,提出了基于以太网交换机端口控制的故障注入方法;主持了作战系统网络分析工具的研究与开发,实现了代码设计与编写。获得了1项发明专利授权,1项国防发明专利受理,2项软件著作权登记,1篇国防科技报告编写。 |
2 |
石朝明 |
无 |
研究员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进行了一种容错以太网性能测试技术中交换机原理以及交换机端口控制方法的研究,并进行作战系统网络分析工具的研究与开发项目中总体框架设计。获得了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
3 |
雷静 |
无 |
高级工程师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进行了一种容错以太网性能测试技术中双冗余网卡切换故障特征研究,并获得1项软件著作权登记。 |
4 |
吴定刚 |
无 |
工程师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进行一种容错以太网性能测试技术中作战系统网络分析工具中的软件代码开发,负责了在舰船系泊试验中进行技术应用与功能验证工作。 |
5 |
张剑 |
无 |
工程师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进行一种容错以太网性能测试技术中作战系统网络分析工具软件代码开发,并进行了在各种型号舰船系泊航行试验中技术与工具软件的使用与测试。 |
009
一、项目名称:
南海综合补给基地工程化研究
二、推荐等级:
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项目简介:
南海综合补给基地项目系国内首次面向工程化的远海综合保障海洋平台开展的创新设计和高技术科研攻关项目,总投资达6380万元,重点突破了深远海平台总体设计和系泊定位技术;海上复杂流程靠泊、储运及补给技术;大型结构物建造、运输及安装等关键技术,主要内容包括:
(1)国内首次提出并研究基于海上物联网、信息网融合,具有宣示主权、综合补给、保障资源开发、旅游科考等多功能的南海综合补给基地体系化深远海综合保障概念,并形成工程化设计方案。能够兼顾南海深水区及岛礁浅水区,长期部署、全面保障、并能安全工作,可有效解决我国在公务执法、海洋维权、海洋开发领域所面临持续高效保障问题。
(2)国内首次实现海洋平台自主研制,严格按照海洋工程规范完成了概念设计和基本设计,采用多学科设计优化技术形成301B型半潜式综合支撑基地和301Z型坐底式工作基地设计方案,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首次按照海洋平台结构寿命和作业全寿期展开结构设计,解决了平台结构疲劳强度分析校核问题;提出了不同作业工况模式下的系泊安全性校核方法,完成了适应深、浅海区的两型系泊系统设计方案;经船级社送审和专家审查,本项目设计完全满足相关规范和安全性要求,具备工程化应用条件。
(3)创新性地设计出可双向运动补偿的登乘装置和缓冲靠泊装置,解决了高海情下无动力定位能力大型船舶人员登乘和物资补给的技术难题,有效拓展了平台保障船舶对象和作业海情适应的范围。
(4)首次进行了半潜式平台(301B型)和坐底式平台(301Z)建造流程设计,并对两型平台的拖航、施工、安装进行了应力计算和全流程仿真,验证了建造安装的的工程合理性和安全性。
本项目立足自主、集中创新,形成了一批配套的知识产权成果,共完成8个专题(含39个子专题)科研报告,完成2型海洋工程平台的基本设计方案,申请专利21项(已授权5项),投稿论文27篇(发表21篇)。
四、主要知识产权状证明目录:
序号 |
知识产权类别 |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
国家 (地区) |
授权号 |
授权日期 |
权利人 |
发明人 |
发明专利有效状态 |
1 |
实用新型专利 |
具有中央立柱的海洋平台 |
中国 |
ZL 201420127684.7 |
2014.10.8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陆超、谢伟、李鹏 |
已授权 |
2 |
实用新型专利 |
一种气动直升机起降平台可倒安全网 |
中国 |
ZL 201420126925.6 |
2014.10.8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胡巧玲、邓爱民、胡翩 |
已授权 |
3 |
实用新型专利 |
一种用于大型水密装置的小范围平移运动铰链 |
中国 |
ZL 201420423620.1 |
2014.7.29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肖亮、沈正湘、曾荣辉、刘宇、赵三飞 |
已授权 |
4 |
实用新型专利 |
一种适用于滑道式小艇收放装置的自动挂脱钩装置 |
中国 |
ZL 201420220525.1 |
2014.4.30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胡晓芳、周建侯、孙玉环、徐家哲、宗砚 |
已授权 |
5 |
实用新型专利 |
一种可调式闸刀掣链器 |
中国 |
ZL 201420154946.9 |
2014.4.1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孙玉环、岳智君、赵三飞 |
已授权 |
五、推广应用情况:
借助集团在行业内业务交流平台,本项目还随集团先后参加了2014年5月在北京举办的北京高新装备展、2014年10月在大连举办的大连海事展、2015年上海海事展,并计划参加2016年第三届国际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展、2016年大连海事展,以期扩大影响,提升宣传效果。
南海综合补给基地以工程化为目标,项目研究及设计按照明确的工程应用标准和模式展开,平台设计规范化并考虑了生产施工和安装条件,硬件设计产品化,部署运行理念全寿期化。因此,本项目完成审图后,具备良好的工程实现条件。且301B/Z两型平台,对国外技术依赖少、束缚小,可拓展功能强,相关技术可应用于特种领域。
此外,本项目的深远海体系化应用理念正逐渐得到认可,在当前海工市场条件下,应充分利用本项目牵引形成的技术成果加强关键技术的进一步攻关。所形成的大水深半潜式平台总体设计技术、浅水固定式平台总体设计技术、风浪靠泊及登乘技术、大水深系泊定位技术、远海结构建造、工艺在海工领域具有较好的通用性和可拓展性。
在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方面,建议在国家机关和集团公司的统筹领导下,评估海南省等我国岛礁开发用途的支点型装备建设的规模、周期和收效,结合本项目技术条件展开针对性的工程研究和生产应用准备。项目成员单位继续通力合作,在非油气开发装备、军民融合等领域展开调研和市场开发,并向集团公司积极申报,争取国家机关在的后续支持。
同时,结合集团“十三五”海工装备技术和产业发展目标、基于本项目已获得科研成果,以及“中国制造2025”相关描述,希望国家支持大型海上航天用途平台的研制论证、新构型深海平台关键技术的研发等项目。
六、主要完成人情况
序号 |
姓名 |
行政职务 |
技术职务 |
工作单位 |
完成单位 |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
1 |
陆超 |
科长 |
工程师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总体设计研究、技术决策和进度控制及管理,全面参与本项目平台总体设计的专题科研攻关,统筹负责两型平台方案的概念设计和基本设计,负责总体技术把关、进度协调和资源分配,为项目完成作出重要贡献。 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80%。 |
2 |
李亚军 |
无 |
工程师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专题负责人,平台性能总体负责人,负责两型平台性能计算(完整稳性、破损稳性等)、南海综合补给基地建设规划研究和总体方案设计优化研究两个专题科研报告的编制,参与完成南海综合补给基地水动力和波浪载荷模型试验研究,为项目完成作出重要贡献。 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80%。 |
3 |
周小龙 |
科长 |
工程师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专题负责人,平台装置系统设计负责人,负责南海综合补给基地系泊系统总体设计技术的突破,参与完成腐蚀综合控制以及腐蚀损伤对基地结构性能影响、人员生活及节能环保型资源保障技术等专题科研攻关,为项目完成作出重要贡献。 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80%。 |
4 |
曹 菡 |
无 |
工程师 |
中船重工船舶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中船重工船舶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平台系泊系统设计负责人,全面负责两型平台方案的系泊定位系统计算校核,并参与完成南海综合补给基地系泊定位技术专题报告编制,为项目完成作出重要贡献。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 |
5 |
王涛 |
无 |
工程师 |
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
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
平台建造及安装工艺设计负责人,全面负责南海综合补给基地建造及安装工艺设计的总体把关、安装工艺决策,参与完成南海综合补给基地建造运输及安装技术专题科研攻关和专题报告编制,为项目完成作出重要贡献。 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 |
6 |
万伟 |
无 |
工程师 |
湖北华舟重工应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湖北华舟重工应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靠泊系统设计负责人,全面负责南海综合补给基地靠泊系统方案设计及新概念装备研发,参与完成南海综合补给基地补给储运技术的专题科研攻关及相关报告的编制,为项目完成作出重要贡献。 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 |
7 |
张文旭 |
无 |
工程师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平台总体设计负责人,负责两型平台方案的基本设计(总布置、区域划分、性能计算),牵头负责本项基本设计图纸文件的送审及修改,重要文件编制及汇总等,为项目完成作出重要贡献。 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 |
8 |
李海军 |
无 |
工程师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平台结构设计主管,牵头负责南海综合补给基地的结构设计及总强度和疲劳强度分析校核,参与完成南海综合补给基地水动力和波浪载荷模型试验研究,为项目完成作出重要贡献。 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 |
9 |
罗威 |
无 |
工程师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专题负责人,综合保障设计负责人,负责平台综合保障设计、经济性评估和全寿期规划,为项目完成作出重要贡献。 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 |
10 |
王娅仙 |
无 |
工程师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专题负责人,平台通信系统设计负责人,负责平台通信系统设计、网络架构设计,为项目完成作出重要贡献。 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 |
11 |
彭玉辉 |
无 |
工程师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平台系统设计负责人,全面负责两型平台辅助系统的基本设计方案,为项目完成作出重要贡献。 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 |
12 |
黄开胜 |
无 |
工程师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平台航空保障系统设计负责人,全面负责两型平台航空保障系统的基本设计方案,为项目完成作出重要贡献。 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 |
13 |
丁 寅 |
无 |
工程师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专题负责人,平台装置设计主管,负责人员生活保障系统设计,牵头负责南海综合补给基地人员生活及节能环保型资源保障技术专题的科研技术攻关,为项目完成作出重要贡献。 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 |
14 |
周少伟 |
无 |
工程师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平台动力装置设计负责人,参与完成两型平台动力系统的基本设计,参与完成南海综合补给基地人员生活及节能环保型资源保障技术专题的科研攻关,为项目完成作出重要贡献。 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 |
15 |
祝 泓 |
无 |
工程师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综合保障设计主管,负责平台规划,参与完成南海综合补给基地补给储运技术、建造运输及安装技术等专题科研,为项目完成作出重要贡献。 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 |
010
一、项目名称:
1500吨级维权执法专用海监船研制
二、推荐等级:
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项目简介:
项目来源:国家海洋局项目。
为满足巡航维权执法功能,1500吨级维权执法专用海监船具备良好的航行性能,满足5级海况下可正常执行巡逻任务,7级海况下可安全航行。同时配备有非收放式减摇鳍、被动可控式减摇水舱和舭龙骨等减摇装置,尽量减少船舶的运动,提高船舶适航性,给各种执法设备提供一个稳定的平台。
为适应维权执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与他国船只的碰撞问题,在撞击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1500吨级维权执法专用海监船按B级冰区要求对结构加强,并设置防撞空舱,具有较强的抗碰撞能力。
1500吨级维权执法专用海监船还装配了完备的巡航维权执法系统,包括高速执法工作艇、射程150m的高压水炮、电动水文绞车、卫星实时传输系统、光电取证系统、无线图像接收系统、船舶飞机动态监控系统、强光强声设备、AIS单向接收等。设置直升机起降平台和指挥塔台,直升机可使用鱼叉装置着舰,并在起降平台安全系留。
四、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序号 |
知识产权类别 |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
国家 (地区) |
授权号 |
授权日期 |
权利人 |
发明人 |
发明专利有效状态 |
1 |
发明专利 |
一种海水自流循环系统及控制方法 |
中国 |
ZL201110015250.9 |
2014.8.13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周少伟,孟清正,吴炜,黄克震,初云涛,王兴刚,陶国慧 |
已授权 |
2 |
实用新型 |
一种船的尾部结构 |
中国 |
ZL201520458459.6 |
2015.11.11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胡要武,董威,郑友霖,张艳,曹俊伟 |
已授权 |
五、推广应用情况 :
1500吨级维权执法专用海监船的项目研制总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以此为母型共向国家顺利研制交付了6艘同级别的海监维权执法船,使我国地方海洋执法单位首次具备了跨海区维权执法的能力。以此为母型,还为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成功研制了1500吨级综合测量船(向阳红18),已顺利交付用户。以上船舶交付后均顺利执行任务,经历了大风浪的考验,总体性能表现良好,得到了船东的肯定。
六、主要完成人情况:
序号 |
姓 名 |
行政职务 |
技术职称 |
工 作 单 位 |
完成单位 |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
1 |
陈 锐 |
无 |
高级工程师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总技术负责人。主持产品设计工作,把握总体技术状态,完成总布置优化设计,各系统设备综合优化配置。 |
2 |
范惠敏 |
无 |
高级工程师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副总技术负责人。协助总技术负责人确定研制内容、实施方案及解决关键技术问题。负责组织各专业进行设备订货;协调各专业主要技术接口;负责处理建造及试验中出现的有关技术问题。 |
3 |
姜威 |
无 |
高级工程师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副总技术负责人。分管船舶辅助系统和动力系统技术方案论证,负责轮机专业技术接口协调和系统研制。 |
4 |
袁宏 |
无 |
工程师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船厂船舶总工艺师。主持船厂工艺设计工作。解决施工工艺重大问题。 |
5 |
邓爱民 |
副主任 |
研究员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负责项目前期总体技术论证和状态把关,参与总体设计和试验试航过程中重大问题的决策。 |
6 |
郑 刚 |
无 |
高级工程师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动力装置专业主管设计师。负责船舶动力装置研制工作,确定研究内容,实施方案,决策和解决关键技术问题,负责系统设计准则编制,为项目完成作出重要贡献。 |
7 |
叶 华 |
无 |
高级工程师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装置专业主管设计师。全面负责装置系统的研制工作,确定研究内容,实施方案,决策和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
8 |
曹俊伟 |
无 |
工程师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船体结构专业主管设计师。全面负责本产品结构设计工作,负责三维设计的决策和结构重量重心控制,为项目完成作出重要贡献。 |
9 |
黄开胜 |
无 |
工程师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航空专业主管设计师。负责直升机辅助系统设计。 |
10 |
丁干 |
无 |
工程师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电气专业主管设计师。负责电力系统的研制和相关设备技术要求研究,参与现场试验工作。 |
11 |
于大海 |
无 |
高级工程师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通导专业主管设计师。负责通信导航系统研制和现场试验工作。 |
12 |
曾耀 |
无 |
工程师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信息专业主管设计师。负责信息化及通信设备研制工作,参加现场试验工作。 |
13 |
黄武刚 |
无 |
工程师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总体专业主管设计师。主持总体专业对内对外协调,完成总布置设计和协调。 |
14 |
王 馨 |
无 |
工程师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系统专业主管设计师。负责船舶辅助系统设计,参与现场试验工作。 |
15 |
孙锋 |
无 |
工程师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动力装置专业副主管设计师。组织内外协调,提出动力定位解决思路,优化机舱布置图,解决了机舱无人值班及轴承冷却等问题。 |
011
一、项目名称:
可移动式煤矿救生舱
二、推荐等级:
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三、项目简介:
1、技术领域
本移动式救生舱项目是中船重工第七○一研究所根据煤矿当前形势,利用自身优势,以及水下救生装备已有成熟技术进行适应性改进,为满足煤矿行业需求而研制的一种矿用应急救援设备。
2、科技内容、技术指标
能够抵御外界高温烟气,隔绝有毒有害气体,可承受0.3MPa爆炸冲击;舱内含有环境监测、空气再生及净化系统;采用无源温湿度控制系统;为避险人员提供规定时间内必须的食物、水。
主要技术指标
项目 |
技术参数 |
额定人数(人) |
8 |
额定防护时间(h) |
96 |
可承受最高爆炸冲击压力(MPa) |
≥0.3 |
具备瞬时耐高温能力900℃(3S内) |
无变形、无开裂、无变脆、无变硬 |
具备持续耐高温能力(℃) |
55℃﹙4h﹚、30℃(92h) |
舱内温度(℃) |
≤35 |
舱内湿度(%) |
≤85 |
氧气浓度(%) |
18.5~23.0 |
二氧化碳气体浓度(%) |
≤1.0 |
一氧化碳气体浓度(ppm) |
≤24 |
甲烷气体浓度(%) |
≤1 |
舱内维持正压(Pa) |
100~500 |
3、项目特点
应用环境特殊,要求救生舱能在瓦斯突出(含爆炸)、塌方等各种灾变事故发生时为井下存活人员提供生存保障,为营救赢得较长时间,并通过通讯、定位设备引导外界救援。
四、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序号 |
知识产权类别 |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
国家 (地区) |
授权号 |
授权日期 |
权利人 |
发明人 |
发明专利有效状态 |
1 |
发明 专利 |
一种矿用救生舱 |
中国 |
ZL201110380138.5 |
2014.4.23 |
武汉船舶设计研究所 |
陈丹东、邵鹏程、陈本永、朱思佳、屠芃林 |
已授权 |
2 |
实用新型专利 |
高压气体制冷系统 |
中国 |
ZL201120051431.2 |
2011.9.14 |
武汉船舶设计研究所 |
陈丹东、杨中强、邵鹏程、刘华平、余倩、陈志伟、陈晗鸣、何建平、杨先明 |
已授权 |
3 |
实用新型专利 |
一种矿用救生舱 |
中国 |
ZL201120475960.5 |
2012.8.1 |
武汉船舶设计研究所 |
陈丹东、邵鹏程、陈本永、朱思佳、屠芃林 |
已授权 |
4 |
实用新型专利 |
矿井救生舱 |
中国 |
ZL201020562422.5 |
2011.4.27 |
武汉船舶设计研究所 |
陈丹东、陈本永、邵鹏程、庞伟、杨中强、刘华平、李家峻 |
已授权 |
5 |
实用新型专利 |
矿井救生舱密封舱门 |
中国 |
ZL201020562417.4 |
2011.5.11 |
武汉船舶设计研究所 |
陈丹东、陈本永、邵鹏程、庞伟、杨中强、刘华平、李家峻 |
已授权 |
6 |
实用新型专利 |
硐室防护密闭门 |
中国 |
ZL201220544715.X |
2012.10.23 |
武汉船舶设计研究所 |
陈本永、樊欣、邵鹏程、余倩、庞伟、屠芃林 |
已授权 |
7 |
实用新型专利 |
一种化学制冷箱 |
中国 |
ZL201120480025.8 |
2012.8.15 |
武汉船舶设计研究所 |
刘松、邵鹏程、陈丹东、陈本永、朱思佳、屠芃林 |
已授权 |
五、推广应用情况:
随着国家对矿山安全六大系统安装要求的逐步深入,2010年至2013年全国各地也掀起了一阵建设紧急避险设备和设施的浪潮,虽受煤炭行业大环境影响,煤矿救生舱销售受到限制,但公司仍然积极开拓新的市场,利用救生舱的成功研发经验,把矿用救生舱生命保障技术进行放大拓展延伸,形成和开发避难硐室及其配套技术装备和隧道救生舱,承接避难硐室及其配套项目20多个,隧道救生舱形成批量生产,并已投入市场应用。
可移动救生舱除在煤矿企业有大量应用需求外,在其它矿业开采、隧道施工中也有广泛应用前景。在特殊的环境下,救生舱在进入家庭,小型救生舱完全可为一个家庭支撑起一个保障生命的“安全岛”。社会公共场所内若用救生舱,更多的人可以从容应对类似地震的自然灾害。
六、主要完成人:
序号 |
姓名 |
行政职务 |
技术职称 |
工作单位 |
完成单位 |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
1 |
陈丹东 |
无 |
研究员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1、项目总策划; 2、将潜艇生命支持系统技术进行改进应用,提出救生舱生命支持系统方案; 3、最早提出了无源温湿度控制系统及空气净化系统解决方案; 4、全程参与救生舱设计、建造、试验、取证及销售等各个阶段管理协调。 |
2 |
邵鹏程 |
无 |
工程师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1、项目负责人,负责救生舱项目设计、施工、建造、试验、取证、销售等全部工作; 2、负责救生舱各系统方案审核; 3、现场配建试验过程中,因二氧化碳空调、空气净化系统与空调系统状况不佳,带领项目组进行多次改进、试验,提出多级减压方案,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4、提出将救生舱技术进行改进应用到硐室系统建设中,并在后期销售中取得较大经济效益。 成果:参加汇报取得安标证书、设计计算书、技术研究总结报告、专利7项(其中发明1项)、获得泰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泰兴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参与并签订配套产品销售合同约1200万元。 |
3 |
潘登 |
无 |
工程师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1、控制系统设计与校对; 2、系统供电设计。 |
4 |
余倩 |
无 |
工程师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1. 结构建模; 2. ANSYS应力分析,抗爆冲击建模分析计算,形成《抗爆炸数值模拟分析报告》; 3. 结构设计。 |
5 |
庞伟 |
无 |
工程师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1.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2. 产品的结构施工设计; 3. 产品的绝热施工设计。 成果:形成结构施工设计图纸、绝热施工设计图纸各一套。 |
6 |
陈志伟 |
无 |
工程师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1.完成气幕、喷淋、供氧、监控等多个系统研制工作; 2.完成CO2制冷空调的改进研制工作; 3.完成救生舱总体布置方案; 4.完成救生舱单项、型式试验及系统改进工作; 5.完成救生舱安标审查及取证工作。 成果:参与并完成《单项性能检测报告》、《综合防护性能检验报告》、直接参与并签订配套产品销售合同约1200万元。 |
7 |
陈本永 |
无 |
研究员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1. 救生舱结构总设计师; 2. 救生舱绝热系统总设计师; 3. 舱门结构设计; 4. 提出了利用水的热交换原理,该技术取得发明专利。 成果:完成《产品设计计算书》。 |
8 |
刘松 |
无 |
工程师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1. 温湿度控制系统研究及设计; 2. 参与过程试验。 成果:参与系统设计完成专利申请。 |
012
一、项目名称:
机械化清漂船清漂装置
二、推荐等级:
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三、项目简介:
该机械化清漂船清漂装置研制,属于资源与环境技术领域。
该系统提出了“模块化清漂收运系统、一体化转运”的技术路线,解决了我国大型电站水域的清漂作业难题:面向复杂作业环境的漂浮物快速清理、一体化快速转运漂浮物、大幅提升水域清漂作业效率、装置的可靠性设计、友好的人机工程界面。
该机械化清漂船清漂装置可综合处理大型库区或河道环境中的各种复杂工况的漂浮物的装置,并采用模块化设计,集收漂、推漂、零散收漂功能于一体,采用流水线式收集、一体化快速转运作业的方式,具有较高的可靠性、高效性、低能耗的特点,且通过设计调整和优化适用于各种清漂船型。
该装置的多种工作模式快速切换功能,解决了面向各种漂浮物作业工况,采用模块化设计思路和利用液压快速联接技术,实现清漂、推漂、零散收漂三种装置的快速互换,节能降耗,符合环保要求。
该装置的模拟化清漂收运系统,各模块之间可优化组合,采用仿真技术和坝前清漂作业调研论证,解决了各子系统之间的集成性和匹配性问题,使装置作业效率最大化,
该装置的纵向和横向转运,借鉴德国工业标准DIN22101,自行设计研制2400 mm非标超宽型DTⅡ带式输送机,并解决了带式输送机在船舶平台应用时的运动影响,实现了转运系统与收集系统的匹配,以及一体化快速转运功能。
该装置的横向装载机构,采用双向横移互锁式转运机构,利用两条定制超长油缸,可双向移动、与转运驳船无缝对接,解决了在清漂船任意舷侧超高、超长距离快速转运漂浮物的难题。
四、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序号 |
知识产权类别 |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
国家 (地区) |
授权号 |
授权日期 |
权利人 |
发明人 |
发明专利有效状态 |
1 |
发明专利 |
一种清漂打捞输送装置 |
中国 |
ZL201210043169.6 |
2015.4.8 |
武汉船舶设计研究所 |
陈磊、陈晗鸣、陈丹东、李家峻、胡建援、杨依、杨先明、屠芃林 |
已授权 |
2 |
发明专利 |
清漂船横向转运装置 |
中国 |
ZL201510077315.0 |
2015.6.10 |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武汉船舶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陈磊、李佳俊、张地继、李志远、简铁柱、刘亮、张春光、杨霞 |
已授权 |
3 |
实用新型专利 |
一种可拆卸式推漂零散收漂装置 |
中国 |
ZL201220061944.6 |
2013.1.2 |
武汉船舶设计研究所 |
陈磊、陈晗鸣、陈丹东、李家峻、胡建援、杨依、杨先明、屠芃林 |
已授权 |
4 |
实用新型专利 |
一种清漂装置 |
中国 |
ZL201220061943.1 |
2013.1.2 |
武汉船舶设计研究所 |
陈磊、陈晗鸣、陈丹东、李家峻、胡建援、杨依、杨先明、屠芃林 |
已授权 |
5 |
实用新型专利 |
一种清漂转运装置 |
中国 |
ZL201220061957.3 |
2013.3.20 |
武汉船舶设计研究所 |
陈磊、陈晗鸣、陈丹东、李家峻、胡建援、杨依、杨先明、屠芃林 |
已授权 |
6 |
实用新型专利 |
一种小型清漂装置 |
中国 |
ZL201220089972.9 |
2012.12.12 |
武汉船舶设计研究所 |
李家峻、陈晗鸣、杨依、陈丹东、胡建援、戴新德 |
已授权 |
五、推广应用情况:
该项目研制成功,已应用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三峡清漂2号、三峡清漂3号、三峡清漂4号,以三峡清漂2号为例,该船在2014年汛期清漂作业中,当坝前漂浮物相对集中且聚拢度高时,拖带1000吨驳船,几乎一小时就将驳船装满了,整个清漂作业过程无需人力参与,仅依靠三名操作员控制间操作即可完成,得到了建设单位中国长江三峡管理局和使用单位三峡水电公司的一致好评。同时系列机械化清漂船及专用清漂装置的投入使用,大大缓解了三峡坝前的汛期清漂压力,对三峡电站的保护、枢纽的安全运行、环境及水体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六、主要完成人:
序号 |
姓名 |
行政职务 |
技术职称 |
工作单位 |
完成单位 |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
1 |
李佳峻 |
无 |
工程师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和组织了项目立项到产品最终交付的全过程,以及技术决策。 提出了机械化清漂船清漂装置的总体方案,是多种工作模式快速切换、模块化清漂收运系统以及一体化转运方案等技术问题的解决者,确保了机械化清漂船清漂装置满足研制要求。 |
2 |
潘登 |
无 |
工程师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作为项目分系统负责人,主持和组织了控制系统全程的研发过程,以及技术决策。 配合项目负责人,提出了机械化清漂船清漂装置的总体控制方案,是多种工作模式快速切换、模块化清漂收运系统以及一体化转运方案等技术问题的解决者,确保了机械化清漂船清漂装置满足研制要求。 |
3 |
邵鹏程 |
无 |
工程师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1、系统运行试验 2、清漂装置与船舶系统对接设计 3、清漂装置结构设计 |
4 |
余倩 |
无 |
工程师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1、结构三维建模; 2、清漂装置的结构ANSYS有限元分析,强度计算及校核; 3、船舶立体舱段加强结构设计 |
5 |
庞伟 |
无 |
工程师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1、机械结构设计 2、清漂装置结构设计 |
6 |
陈理 |
无 |
工程师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配合项目负责人,提出了机械化清漂船清漂装置的各项主体结构方案,是扒漂、扫漂、转运等重要结构原理技术问题的解决者,确保了机械化清漂装置满足研发要求。 |
7 |
李文豪 |
无 |
工程师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配合项目负责人,优化机械化清漂装置的总体控制方案,实现清漂装置多种工作模式快速切换、模块化清漂收运系统。进一步增强使用功能,提高可靠性和作业效率。 |
013
一、项目名称
快舟一号甲火箭一箭多星精确入轨控制技术
二、推荐等级
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三、项目简介
1、项目所属技术领域
2016年6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火箭公司分别与长光卫星有限公司、北京凯盾环宇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九总体设计部签订了国内第一个商业航天发射合同,合同规定2017年1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火箭公司使用快舟一号甲火箭采用一箭三星的方式分别将长光视频03星、凯盾星和行云试验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一箭多星精确入轨控制技术是快舟一号甲火箭完成本次商业航天发射的关键,入轨技术的突破,为小型火箭实现一箭多星入轨控制探索了新的方法,为商业航天发射奠定了坚实基础。
2、主要内容
快舟一号甲火箭一箭多星精确入轨控制技术由电气系统、控制软件、制导系统和稳定系统四部分组成。电气系统主要包括:惯性测量组合、GPS接收机、中心计算机以及舵系统组成。控制软件主要包含为飞行控制软件。制导系统采用SINS(Strapdown 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捷联惯导系统)+GPS(Global Positioning Syetem,全球定位系统)组合导航体制,末助推段采用轨道在线规划、动态修正目标轨道参数及能量最优的迭代制导技术。稳定系统采用“栅格舵和侧喷流”联合实现高精度姿态控制。
3、特点
传统运载火箭与卫星电气完全独立,在发射场进行卫星发射前,卫星测试人员需在火箭竖直后使用顶峰梯攀登上火箭整流罩处登高作业,存在较大安全风险,且设备就位、展开费时费力,严重影响测试发射的快速性,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为适应商业航天市场需要,为卫星提供更加便捷、安全、经济的发射服务,创新性的将卫星测试转发至地面,卫星测试人员可在地面对卫星进行测试,结合快舟系列火箭箭上自主测试,满足了商业航天低成本、高效测试、快速发射的要求;实现了“栅格舵和侧喷流”在强耦合、大干扰下的联合高精度姿态控制;采用SINS+GPS组合导航方式,修正惯导的工具误差;末级采用椭圆转移轨道方式入轨,对火箭的飞行轨道进行分段设计、分段调整和控制,极大增强了火箭对各种偏差状况的适应能力,同时通过对末级各飞行段的能量进行合理分配和优化设计,能较大程度的节省推进剂消耗量,实现精确入轨条件下的整体最优化设计。
4、总体推广应用情况
快舟一号甲火箭一箭多星入轨控制技术已成功实现了一箭三星的发射,每颗卫星入轨精度均远高于用户要求。目前,快舟系列固体运载火箭已签订了多个商业航天发射合同。
四、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序号
|
知识产 权类别 |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
国家 (地区) |
授权号 |
授权日期 |
证书编号 |
权利人 |
发明人 |
发明专利有效状态 |
1 |
国防专利 |
火箭的侧喷流姿态控制方法及其装置 |
中国 |
ZL200610056419.4 |
20080528 |
2802 |
中国三江航天工业集团公司设计所 |
张中清等 |
已授权 |
2 |
发明专利 |
一种火工品管制机构 |
中国 |
ZL201010231660.2 |
20100721 |
1156273 |
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所 |
杨道安等 |
已授权 |
3 |
国防专利 |
一种光纤陀螺惯性测量装置 |
中国 |
ZL200810074530.5 |
20120905 |
12278 |
中国三江航天工业集团公司设计所 |
郑永强等 |
已授权 |
五、推广应用情况
快舟一号甲火箭一箭多星精确入轨控制技术的研制成功,创造了航天技术领域国际、国内的多项第一。国内首次实现火箭为卫星提供测试转发服务,实现栅格舵和侧喷流联合高精度姿态控制,采用SINS+GPS组合导航、末助推级轨迹在线规划及迭代制导控制等技术,这些创新技术的突破,为商业航天模式下的一箭多星精确入轨控制探索了新的方法。
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制导方案采用基于椭圆转移轨道的新型迭代制导算法,在满足运载器精确入轨的同时,有效降低了能量的消耗,并提高了环境适应性,标志着快舟固体运载火箭的制导方案迈上了新的台阶,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并对国内外运载器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此外,快舟固体运载火箭采用的温补型惯组、高精度姿态控制及轨道在线规划等技术也走在了国内的前列,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此次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入轨控制技术的研制成功,也标志着我国航天发射运载能力的进一步拓展,在现有固体运载火箭发射能力的基础上,极大的提升了运载适应性和运载能力,不仅满足商业航天低成本及快速发射需求,为商业航天创造了第一个可一箭多星发射的固体运载火箭型谱,在国民经济和军事方面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快舟一号甲火箭一箭多星精确入轨控制技术实现了快舟一号甲“一箭三星”的精确入轨控制,入轨精度达到国内领先的水平,为后续商业航天和空间快速响应装备的体系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主要完成人情况
序号 |
姓名 |
行政职务 |
技术职务 |
工作单位 |
完成单位 |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
1 |
陶 金 |
无 |
高工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九总体设计部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九总体设计部 |
负责控制系统总体工作,完成了箭上电气单机、总线体制、系统综合、快速测试方法等的论证、研究工作。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80%。 |
2 |
王志军 |
无 |
研究员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九总体设计部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九总体设计部 |
负责制导系统设计工作,创新性采用轨迹在线规划、动态修正目标轨迹参数及能量最优的迭代制导技术。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80%。 |
3 |
郭志品 |
无 |
高工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九总体设计部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九总体设计部 |
火箭控制系统软件负责人,负责软件策划、方案与架构设计。采用守时窗口发射技术、实时精确点火技术实现火箭的精确入轨。提出的分层架构设计,简化了软件测试工作,提高了软件设计效率,增加了软件安全性与可靠性。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100%。 |
4 |
叶 昌 |
无 |
工程师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九总体设计部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九总体设计部 |
负责制导系统设计工作,采用基于椭圆轨道的转移入轨制导控制技术、基于目标轨道的最优迭代制导技术以及INS+GPS组合导航控制技术。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 100%。 |
5 |
杜 鹏 |
无 |
工程师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九总体设计部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九总体设计部 |
完成火箭电气系统综合设计、系统功能规划及软件任务书的编写;设计了火工品起爆、电气匹配联调、星箭联合试验等电气系统主要试验的方案。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 100% 。 |
6 |
郭一江 |
无 |
工程师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九总体设计部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九总体设计部 |
运载火箭姿态控制系统设计负责人。完成了运载火箭栅格舵+侧喷流联合姿态控制技术的攻关,解决了高频弹性振动抑制、高精度分离姿态控制等关键技术。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100%。 |
7 |
夏 龙 |
无 |
工程师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九总体设计部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九总体设计部 |
主要负责运载火箭飞行控制软件的设计工作, 主要创新包括:简化测试流程的集成测试方法、双热备GPS数据处理方法,飞行末段不同不同导航计算周期的兼容设计,转移入轨算法软件设计。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100%。 |
8 |
邵志浩 |
无 |
高工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九总体设计部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九总体设计部 |
负责测发控系统工作,完成测发控单机、总体方案及测试方案的论证、研究工作。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 100% 。 |
9 |
姜 涛 |
无 |
助理工程师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九总体设计部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九总体设计部 |
负责火箭地面测发控系统软件研制,主要贡献是实现火箭的快速测试,简化火箭测试流程,提高测试效率和测试准确性。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 100% 。 |
10 |
曹卫峰 |
无 |
高工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九总体设计部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九总体设计部 |
单机软件负责人。具体负责单机软件的架构设计、需求分析、编码测试等。开发的单机软件,设计了系统程序+应用程序的架构,实现在线升级、二次启动,提高系统更新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设计了缓冲和滤波处理,实现了高负载条件下可靠通讯。设计了控制指令通道分配方式,实现动态时间宽度的信号输出和保持。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 |
11 |
李 焰 |
无 |
高工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九总体设计部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九总体设计部 |
侧喷流姿态控制系统负责人。解决了运载火箭真空飞行段高频弹性振动抑制、防水击控制策略设计、智能节能控制策略等关键技术。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80%。 |
12 |
贾 昆 |
无 |
助理工程师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九总体设计部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九总体设计部 |
控制仿真系统负责人,负责控制系统的半实物仿真、地面测发控系统的全流程仿真工作。在项目研发过程中设计了一套高效、快捷的实时分布式仿真系统,同时采用高实时、高同步的数据分发方案,提高了仿真平台的通信可靠性和测试覆盖性。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 |
13 |
丁 波 |
室副主任 |
高工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九总体设计部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九总体设计部 |
负责电气系统综合设计,完成了电气系统综合线路方案设计工作、系统功能规划;积极策划协调,组织完成了火箭各大型地面试验、产品质量复查和卫星发射任务。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30%。 |
14 |
张 力 |
室副主任 |
高工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九总体设计部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九总体设计部 |
负责系统半实物仿真试验及火箭控制系统全流程仿真测试,设计的全流程仿真测试将系统总检查测试流程和半实物仿真试验结合起来,能够最真实的模拟从发射准备、发射点火、飞行控制、卫星入轨的完整工作过程。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30%。 |
15 |
王春旭 |
室副主任 |
高工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九总体设计部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九总体设计部 |
飞行控制软件设计工作。解决了火箭多总线高负载环境下数据通信的可靠性问题,保证了运载火箭各控制节点通讯的实时性。提出了惯导数据丢失和数据延迟等异常情况下数据处理方法,解决了基于总线通讯方式的惯导数据与导航控制周期的时间同步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