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智能船舶区域协同发展大会胜利召开
2024-11-20 21:00:11
来源:湖北日报
11月14日,绿色智能船舶区域协同发展大会在武汉举行。本次大会被业界称为是一次推进内河船舶绿色发展里程碑式的盛会。大会聚焦“共促绿智升级、聚力向新扬帆”主题,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共建共享、推动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融合,加快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推动船舶制造业绿色数智转型升级。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邵新宇出席会议并致辞。
辛国斌表示,我国内河绿色智能船舶技术创新不断突破,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性不断提升,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湖北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加速融合,产业生态初步构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的重要指示精神,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聚焦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区域合作,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一是要深化部省合作,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二是要培育标杆企业,增强高水平供给能力。三是要加强政策协同,建立健全产业生态。
邵新宇向来宾表示诚挚欢迎和衷心感谢。他说,湖北发展保持稳中有进、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经济持续向好,科创资源汇聚,船舶产业繁荣。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将内河船舶绿色发展作为打好长江生态修复攻坚战的重要工作内容,与兄弟省市一道,加快推动船舶产业从传统走向绿色、从制造迈向“智”造。坚持创新引领,激发绿色智能船舶发展新动能;坚持示范带动,建设绿色智能船舶产业新高地;坚持共建共享,构建绿色智能船舶发展新生态。我们将以本次大会为契机,落实《区域协同推动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框架合作协议》,与兄弟省市进一步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的链接融合,加快内河船舶绿色智能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为制造强国、造船强国、交通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会议取得丰硕成果。一是签约全国首个《区域协同推动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框架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湖北、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南、重庆等七省(市)建立专项合作机制,从打造内河沿海绿色智能船舶产品体系,推动内河沿海船舶制造体系绿色化发展、数字化转型,构建区域协同的船舶供应链体系,推动绿色智能船舶示范、推广,汇聚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政策合力等五个方面,加快内河船舶绿色智能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二是发布全国首个航运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方法学《内河船舶应用绿色能源碳减排方法学》,该方法学可计算内河或江海直达航线使用电力、氢能等绿色能源的船舶所产生的减排量,促进船舶碳减排交易和内河航运低碳转型发展。三是签约多个首创项目。宜昌市政府携手三峡能源签订全国首个市级公务船全电动化示范项目,将在3年内新建30艘电动公务船,以公务船全面电动化为突破口,打造“电化长江”先行示范区。华电湖北发电公司联合省港口集团、中船集团第712研究所签订长江中游首个换电运输示范航线能源保障项目,共同推进长江干线“江陵-武穴”充换电一体化项目,项目总投资5.2亿元,在长江沿线建设5座智能船舶充换电站,投资89个船用集装箱电池,打造国内航线距离最长、船队规模最大、年货运量最多的长江干线绿色运输示范航线。省绿色智能船舶技术创新中心发布全国首套自主可控智能船机平台——“海王星”船机系统,将内河船舶开启“智慧脑”新时代。四是成立百亿产业基金。揭牌成立“长江绿水基金”,基金总规模100亿元,首期注册规模12亿元,由长江创投旗下团队联合远致投资设立的长投远致管理,重点围绕以绿色船舶信息系统、绿色船舶推进系统、绿色船舶生态系统、绿色船舶动力系统等为代表的高端装备领域开展投资布局,助力我省打造立足湖北、辐射长江经济带、服务全国的绿色智能船舶产业。五是示范应用开花结果。武汉市政府宣布东湖风景区首批50艘无人智能游艇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内河无人智能游艇进入大规模、批量化运营的新时代;黄石阳新发布仙岛湖首批40艘绿色智能旅游船,标志着我省首创采用融资租赁模式推进的绿色智能船舶开始在内河水域批量化示范应用。六是创新发展再添生力军。揭牌成立中国造船工程学会邮轮游艇分会,将依托武汉理工大学等单位,推动邮轮游艇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配套、自主运营,促进政策与规范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湖北水运条件得天独厚、示范应用场景丰富。(根据湖北日报多篇报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