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824”我的“鹦鹉”我的武汉磁电
2015-06-04 12:35:15
来源:党委办公室
在湖南068基地成立45周年之际,身处武汉磁电公司的我写些什么呢?思来想去,决定从老824厂发展历程和2008年武汉磁电公司划归068旗下后的发展变化两部分落笔。
自力更生历史必然选择
动笔前,824人几十年艰苦创业、发展、停滞、滑入低谷直至破产而又重获新生等一幕幕情景再次在脑海中闪现……
武汉磁电公司前身是824工厂,成立于1960年11月,是在当时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走专家、封锁技术、国内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大环境下成立的。在国务院主导下,为冲破苏联技术封锁和束缚,发展我国自己的军工事业,分别在不同城市组建了杭州825、武汉824等八家专门从事军工生产的企业。824厂取名为武汉实验工厂,隶属公安部,六十年代中期划归航天部。
在我4岁的时候,就随父母搬进了824厂。当时工厂除两排平房、几个简陋的实验室外,没有一个象样的生产车间,长满野草的地方时而能够捡到老兵工厂留下的子弹壳,空地里种满了蚕豆,几颗矮小的枯树上挂满了人们种的丝瓜和扁豆,草地上散养的数十只鸡、鸭、鹅串来串去。我们的父辈们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和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开辟了创业之路。
艰苦创业 取得历史性成就
尽管条件艰苦,但我从小就能感受到大人们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目睹了第一代824人无私奉献、吃苦耐劳、积极乐观的敬业精神和宽广胸怀。那个时候一周只休息一天,为了“让电”,各个城区不是同一天休息,我们所处的汉阳区星期四休息。我记忆中父亲很少休息,不是加班就是出差,由于交通落后,出差少则一周,多则半个月或二十来天。大人们晚饭后习惯于到车间或办公室去转转,车间和办公室总是亮着灯,有干活的,也有看书学习的。由于住得近,我们一帮小孩总在院子里面玩,稍懂事一点的时候,就经常看到大学生和技术骨干们挑灯夜战,研究攻关技术。对于这种生活状态,职工或家属们都觉得很自然很正常,没听说谁有情绪或是不满的。
记得在我还是小学二年级的一个冬天的半夜,屋外突然响起急促的敲钟声,有人呼叫“配电房失火啦,快救火啊”,听到呼叫声,父亲急忙冲出家门,消失在夜色中。等他回到家的时候,黑水污泥沾满全身,几乎认不出来了。后来听说有的人还抱上自家的棉被浇湿后扑火。
“文革”期间,工厂也受到些冲击,停滞了几年,也听说过“走资派”“保守派”之争,但并没有出现后来影视中反映的那么激烈的场面,优良的航天精神和真诚朴实的传统都传承了下来。干群关系密切,看不出谁是干部谁是群众,人们都是乐呵呵的,邻里之间关系融洽、和睦,相互间经常串串门,聊聊天,偶尔也玩玩扑克“管三家”,由于生活物资匮乏,谁家有个什么好吃的就相互送一点。干部关心职工生活真真切切,记得我九岁的时候,父亲因胃部大出血,需做切除手术。厂领导、军代表高度重视,亲自到武汉市第四医院与院领导联系,指派正在接受劳动改造的“资产阶级技术权威”主刀。由于病情严重,胃部须切除80%,手术中,车间主任守候在门外,军代表则穿上白大褂进入手术室,生怕出现意外。父亲在住院期间,工厂派人24小时护理。父亲今年已经82岁高龄了,时常回忆这件事,我也多次听父亲跟人提起。而这些经历无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后来的人生道路。
正是因为工厂团结群众、关心群众,带头吃苦,以身作则,极大地调动了每一个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一项项技术难题被攻克,一个个产品交付使用,水银电池、“鹦鹉”牌开盘式录音磁带、录像带等打破国外技术封锁,交付使用。特别是一九七O年四月,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上用的录音带就是824厂生产的,当人们听到广播从太空传来优美的《东方红》乐曲声时,激动地流下了喜悦的眼泪。
七十年代末,工厂组建上马了3.81盒式录音磁带生产线,经过不到一年的积极筹建,很快研制生产出盒式录音磁带,并投入批量生产,销往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到南亚、非洲国家。
通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工厂发展硕果累累,八十年代初,824厂生产的《鹦鹉牌》盒式录音磁带荣获国家磁记录行业唯一的银质奖,年均上交利润五、六百万元,当时这个数字在航天部都名列前矛,为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那时,“鹦鹉”飞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飞出了国门,工厂也进入了鼎盛时期。
不进则退企业滑向低谷
然而,在随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824厂骄傲了,自满了,松懈了。不思进取,小富即安,对工厂后续发展谋划少了,仅靠磁带这一产品“吃”了多年,造成产量越来越少、路子越走越窄的被动局面,加之严重的官僚主义和脱离实际的不良作风,造成决策的重大失误,贷款几千万建的生产线还没开始生产,其项目已落后于快速发展的电子产品,花重金引进的生产线如同废铁一般躺在那里多年。从八十年代末到二十一世纪初的十几年间,企业步入了漫长的低谷期,这时的“鹦鹉”被人们称之为掉毛的鹦鹉,有病的鹦鹉,哑巴了,沉寂了,消失了……
其间,824厂经历了分灶吃饭、开办大大小小公司十多个。但种种跟风般的尝试,不仅未能使企业步出低谷,反而陷入更难境地,背上沉重包袱,最后走向破产。
2002年,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原824厂实施了政策性破产,824番号被注销,全员买断,结束了其42年的历史。
作为824厂的第二代人,从1978年参加工作到现在已37个年头,在这片土地上也生活了50余年,算得上是一位“老人”了,亲眼目睹了824厂从最初的艰苦创业、辉煌发展到落败破产的历史变迁,也亲身感受到多年来几代824人热切盼望鹦鹉再次高飞的情怀,这种期盼的心情从未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改变。
破产手续完结后,在集团公司和武汉市政府的帮助下,成立了“托盘公司”----武汉磁电公司,使大家重新看到了新的希望。除办理提前退休、自谋职业分流部分人员外,原824厂的近二百号人重新竞聘进入了新公司。公司于2005年3月正式运行。起初的几年,企业并未完全脱离原有的运行模式,员工陈旧的思想观念未得到根本转变,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并再次出现了投资决策失误的问题。
重获新生整合带来新的希望
如果说“破产”使企业生存获得转机,那么,2008年公司整合到068基地才是企业真正意义上的重生。
七年来,068基地几任领导全力支持和指导武汉磁电公司的建设和发展工作,并派专人参与到公司的经济建设,带来了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几年来,在基地的指导和帮助下,武汉磁电公司卧薪尝胆,狠抓基础,苦练内功。虽未实现“跨越式”大发展,但走过的每一步平实而又稳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切除了一个“毒瘤”。与聚星公司切割,虽受了些损失,但避免了“癌细胞”扩散,保住了生命;二是止住了多个“出血点”。清理了数家子公司,家属区水改取得了良好效果,仅水改一项每年免受损失几十万元,愈合了“伤口”;三是调理了“肌体”。通过改造基础设施、创新军民品研发机制、优化三产投资环境、理顺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为企业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在的“鹦鹉”羽毛日渐丰满,羽翼日渐硬朗,肌体日渐强壮。
坚定信念展望美好未来
在庆贺068基地成立45周年之际,笔者坚信,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只要武汉磁电公司认真吸取老824厂从辉煌到破产的惨痛历史教训,在068基地的正确领导和大力帮助下,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激发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继承和发扬航天光荣传统,坚定矢志不渝的信念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就一定能够跟上基地的发展步伐,与基地同成长,共进步,鹦鹉展翅高飞时日已待,武汉磁电公司将会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文/宋春晓)